早上8时30分,交通巡回法庭开庭审理一起交通事故案件。与此同时,在5公里之外的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人民法院的审委会办公室里,13位区人大代表对着视频旁听这起纠纷的审理。

  每月,清浦法院都会邀请省、市、区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并给法官“现场打分”。该院推进阳光司法工程,全面实施立案公开、庭审公开、文书公开、审务公开和执行公开,保证审执流程节点阳光覆盖。

  ■“透明”勾勒基调

  “按照司法公开示范法院标准,确定了五大公开项目、20个公开事项、56个公开节点。”日前,江苏省淮安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来到清浦法院进行专题调研,对该院的司法公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为了扩大公开范围、保证审执流程节点阳光覆盖,清浦法院全面实施立案公开、庭审公开、文书公开和执行公开,充分运用法院网站、审判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显示屏等,从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等方面实施司法公开。通过网络和大厅电子显示屏,将开庭公告每日进行公示,及时传递案件开庭时间、案件审判流转等信息。立案大厅里,来往的群众通过电子查询触摸屏、公示屏、挂图、展板等设施,可以了解立案条件、立案流程、审判流程和监督举报电话。

  “法院很公正,鉴定就像是在抽奖。”前来维权的刘大妈说。刘大妈说的“抽奖”其实是:需要鉴定的案件由工作人员在当事人在场的情况下,通过公开摇号的方式选定鉴定、评估和拍卖机构。

  前不久,区委组织全区机关主要领导前往法院调研,区委书记周青在法院的留言簿上写下感受:“处处温暖,处处明亮。”

  数字化催生透明度,透明让司法工作更具规范化。早在2010年,清浦法院率先建成同步记录、同步显示、同步录音录像的“三同步”系统,案件审理后,录音录像光盘随卷保存,迈出了推进阳光司法工程的重要步伐,最终实现了以信息化平台促进程序性公开项目上水平的目标。

  ■“参与”调理色彩

  通过互动“参与”把“司法阳光”的七彩色散射到每一位群众身上,才是最灿烂的色调。

  曾红玉是一名基层卫生工作者,在今年换届选举中新当选的区人大代表。4月10日上午,她应邀参加法院的“开放日”活动,随行的还有其他24位新任代表。

  “以前我很少接触法院,今天通过参观,我不但了解了法院的工作,还觉得法院的文化生活挺多姿多彩的。”参观结束后,曾红玉坦言。

  “开放日”活动已经连续搞了两年,接待群众2000余人,开放对象也换了一批又一批,从企业工人、机关干部到社区、网友代表,再到学校学生、失足青少年,“零距离”感触清浦法院的工作已不再是难事了。

  网友“石氏家族”参观法院后发帖称赞说,“审判公开,严格依法办案”。还有网友跟帖称,“百姓贴近法院,了解法官,对审判工作有更深的了解”。

  此前,该院还建立了“院社共建”平台,法官办案进社区,选择典型案例开展巡回审判,让司法公开走近基层群众,实现了“走出去”和“迎进来”的互动。

  裁判文书上网是又一公开途径,除涉及国家秘密、未成年人犯罪和个人隐私的案件外,经征求当事人意见后,裁判文书一律在互联网上发布。

  为了拓展司法公开深度,去年以来,清浦法院还通过“庭审直播”将开庭审理过程完全置于社会公众视野。

  “法院的这种做法很好,以后坐在家里也可以关注案件了。”一位资深网友在淮安本土知名网站“淮水安澜”上这样发帖,跟帖数量达上千条。

  清浦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各项司法公开措施的推进和强化,逐步实现了从静态公开到动态公开、从程序公开到实体公开、从对当事人公开到面向社会公开的转变,而迎来的是公开促公正的效果。

  公开提升公信力

  执行工作很辛苦,但具体吃了哪些苦,当事人和社会往往难以真正深入了解。为了让当事人“看”得真真切切,清浦法院推行“执行督促”、“执行名片”、“执行进度告知”等一系列制度。

  日前,汤波拿着判决书前来申请执行。在申请立案的现场,他收到了执行风险告知书、执行承诺书和监督卡。立案的工作人员一方面告知他执行是存在风险的,另一方面让他监督执行的全过程。

  次日,汤波接到了执行局法官姚向东的询问电话,并向他当面递交了载有执行法官姓名、联系电话和监督途径的执行联系卡。随后,每隔三个星期,便会收到来自姚向东的《执行过程告知书》,里面详细通报了该案的执行进展情况、采取的执行措施以及下一步的执行打算,并就阶段性工作征询了他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的工作态度,我信服,就算执行不到,我也没话说。”汤波说。

  “法院的工作很规范、很透明,不愧是示范法院。”来自外地的律师刘玲在庭后对民二庭庭长杨海清说,“着装、庭审用语,都表现出法官的较高素养和法院的法治文化。”

  “要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勇于实践,以创建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为目标,着力提升司法公信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促进人民法院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全面发展。”清浦法院院长王新阳向争创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吹响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