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连云港徐圩新区首期投资3亿元兴建太阳能项目的客商先生说:“我们考查了好多地方后选中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里司法环境好,法院服务好”。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人民法院在沿海开发中靠优质服务打出了“金字招牌”。

 

连云法院院长史良成认为,创造和谐的司法环境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招商引资和富民安商的最好服务。去年以来,连云法院紧紧围绕打造“苏北产业层次新高地、生态型国际海滨城市和开放型特色产业带”为中心,深入进行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36计,在去年制定并出台了“20项服务沿海大开发保障措施”的基础上,近日又出台完善了“40条司法保障措施”,以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高速度见效,强力助推沿海大开发,按照“沿海开发到哪里,审判工作就延伸到哪里,项目建设到哪里,服务就跟踪到哪里”的要求,将“便民诉讼服务工作站”、“调解工作室”建在沿海大开发重要节点和产业链上,明确责任和推进落实机制。对于签约落地项目,主动与投资建设单位联系,搞好服务对接,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对于续建、在建和新开工建设的项目,建立“联席、联动、联调”为主要内容的“三联”工作机制,整合调解审判资源,提高服务大项目建设的能力。

 

不久前,上海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先生带了5000万元来到连云港开发区,多次洽谈后就是不肯签约,原来他想了解一下法制环境情况。说来也巧,就在先生转了一圈探个虚实时,碰到连云法院巡回法庭法官在沿海开发工地上调解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当日,家住开发区某村的魏某某乘坐丈夫驾驶的摩托车回娘家,途经开发工地时被高凹不平的道路颠翻从车头翻下,导致左侧颞叶脑挫裂伤并硬膜下出血,颈骨骨折。巡回法庭经调解,达成和解协议,施工单位给付魏某某赔偿款1.3万余元,实现了案结事了。这让先生信服了,放心地签下了投资协议。

 

为了和谐开发,一些企业遇到难事、急事也主动找工地上的法官。去年10月,一家投资主体企业找到法官说,企业已经付了打工人员的工资,却吃了官司,他请法官帮他出主意。法官在深入该企业进行调查后,建议他们用银行卡的方式发放农民工工资,法官的真情让在场的人非常感动,3家企业不约而同地表示,接受法官的建议,采用银行卡以货币形式及时足额的直接将农民工工资打入个人帐户,并取消了包工头、施工队或其他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发放,不仅让农民工吃了“定心丸”,还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可谓是一举多得,法官的建议不仅帮了企业,避免引发矛盾纠纷,还成了老板眼中的“红人”。

 

针对沿海大开发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连云法院大力拓展和延伸审判职能、增加服务功能,专门成立了由该院院长为组长的服务沿海大开发领导协调小组,充分发挥诉讼服务工作站和调解室建在重点项目建设工地和产业链上的优势,以能动司法及时调处涉及重点工程建设的案件。同时,对沿海大开发中因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劳资纠纷等案件高发的实际,该院充实和加强了巡回法庭的办案力量,以和谐共建的方式,新建了一批包括征地拆迁、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等各种类型的调解室9个,形成了辖区、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3级调解网络,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式”、“全方位”的大调解新格局,提高了应急调处能力,办案效率和服务能力空前提高,做到“三不”,即不受时间影响,节假日也可预约开庭;不受庭室限制,巡回法庭忙不过来也可协调相关业务庭办理;不受地点限制,既可上门服务,也可跟踪服务。

 

沿海开发由于涉及水电路等问题,易引发一些矛盾纠纷,甚至是群体性事件。为创造最佳的和谐投资建设环境,连云法院坚持抓早抓小,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他们印发了6000份服务沿海大开发、真情为民服务的工作手册,并在开发工地张贴横幅标语,采取给农民工上法律教育课、开办法制大讲堂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增强投资建设者的发展意识和法律意识。今年3月,他们针对一些施工单位在工地搭建简易住房,而用水、用电没有解决的实际。为在短期内解决工地工人基本生活问题,法官主动与建设单位联系,协商解决其水电等问题,使上千名工人用上电、洗上热水澡。

 

今年清明节,连云国际新城大部分农民工坚守岗位,该院出资请来放映组,让他们看上了两部爱国影片。与此同时,为切实帮助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连云法院共给弱势群体“缓、减、免”诉讼费40余万元,拿出帮扶资金5.1万元,帮助120个困难家庭解决实际困难352个,联系落实拆迁户过渡房67间套,为农渔民和盐工挽回经济损失2100多万元,解决了他们的困难,消除了后顾之忧。争取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沿海大开发、特别是重点工程建设的理解和支持。随着沿海大开发的快速推进,一批康居工程、生态环保工程和民生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不仅让市民共享了沿海大开发的成果,而且让群众深切感受到了法院为民司法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