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让社会更和谐-昆山法院专项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作者:潘瑛 发布时间:2010-04-20 浏览次数:1251
两年来,江苏省昆山法院受理周市镇、柏庐街道等五个共建地区案件3852件,比共建前同期下降32.95%,协助基层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001件,比共建前同期上升75.9%,149名法官深入村企社区,开展巡回审判168次、法制讲座29次,接受812名群众的法律咨询,提出司法建议18件次。作为“2009年度昆山市普法创新奖”,一组组生动的数据让和谐共建这项法治创举名副其实。从坐堂问案到亲民解忧,从实现能动司法到各界主动参与,共建不但拉近了法院和群众的距离,更使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成为共识,让社会和谐稳定得到根本性保障。
一次社区来电让连环纠纷妥善化解
时间回到半个多月前,康泾湾社区联系法官、民一庭副庭长倪厚淳在
从2008年4月起,昆山法院就先后与周市等四个乡镇和一个街道结对共建,通过组织座谈、巡回审判、走访企业、法制讲座等形式,将化解矛盾的关口前移,积极探索促进乡镇法治建设与破解案多人少难题的双赢之路。两年来,伴随和谐共建的深入推进,其把矛盾发现在苗头、控制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的巨大作用日益显现,获得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越来越多的基层组织都像康泾湾社区一样,从被动接受司法服务转变为主动上门寻求法律支持。面对变化,法院又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两项创新举措让能动司法找准基点
为切实提高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深广度,充分发挥司法对社会的引导、示范、评价和规制功能,促进基层组织完善社会管理长效机制,昆山法院不断创新共建手段,从2009年11月起与共建地区联合开展“无信访、无诉讼、无刑事犯罪村(社区)”创建活动,协助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实地走访加强考核指导,把符合人民调解组织健全、矫正工作机构与人员到位、全年未发生越级上访事件、矛盾纠纷未导致诉讼、无刑事犯罪等条件的村和社区认定为“无信访、无诉讼、无刑事犯罪村(社区)”,并由地方党委政府将创建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并给予相应表彰。
同时,为给“三无”创建提供最大的法律支持,法院又在共建地区广泛设立“法官工作室”,为全体审判人员确定联系点,明确规定法官必须按时定期驻点办公,接待来访群众,指导基层组织调处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协同帮教社区矫正对象,共同做好涉诉信访人员的息诉稳控,并主动开展巡回审判、法制教育、结对帮困、爱心助学等司法服务或公益活动,进一步拓宽共建平台、丰富共建载体,大力助推社会矛盾化解,真正实现——
三方协作共赢让社会管理深化创新
永丰余纸业(昆山)有限公司是落户昆山的一家大型知名台资企业,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和自身经营制度局限,涉及经济纠纷多达12件,涉案标的金额高达323万元,而涉诉案件胜诉率仅为50%。考虑到企业的良好运作对镇区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镇党委政府在收到企业急需法律指导的讯息后,便立刻与结对部门——法院民二庭取得联系。
如今,深入推进和谐共建已经成为昆山法院的系统工程,每个业务部门都立足审判实际,在村企社区建立了一至三个共建联系点,积极组织开展结对活动,力争从根本上、从源头压降案源。由于和谐共建给地区带来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等诸多裨益,共建地区的党委政府也从最初的配合支持逐步走向主动参与,除了与法院加强沟通协作外,都把和谐共建作为创新管理机制的自觉要求和首要选择,纷纷将其纳入日常议程、列为考核专项,而企业、农村和社区等基层组织则通过法律资源和行政推动的双重助力,在矛盾纠纷及时化解的稳定环境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今年以来,昆山法院新收各类案件5088件,比2009年同期下降近13个百分点,其中受理涉及五个共建地区的案件278件,同比下降29.6%,协助共建地区排查调处矛盾纠纷近200件,受惠群众超过500人。和谐共建如同一条协作共赢的纽带,使人民法院、行政机关和基层组织紧密相联,合力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