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爱这片热土
作者:王成玉 赵大勇 发布时间:2010-06-08 浏览次数:1801
滨海,通榆镇,刘簖村。
村民刘大伯站在自家的绿色蔬菜大棚前与我们聊起去年的收成,喜不自禁地说:“去年仅蔬菜种植一项,估计就有2万多元的收入,如今,真的要和贫困说再见了。”
在刘簖村,和刘大伯一样,要和贫困说再见的村民越来越多。谈起摘掉戴在头上多年的“穷帽子”,乡亲们发自肺腑地说:“多亏滨海法院法律帮扶,才有现在的好日子。”
132名干警与100户贫困户结对子
滨海,因自然条件、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被称为苏北的“兰考”,帮扶脱贫成了所有关注这方热土的人们共同的心愿。
“全县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我们是人民法院,应当替党委、政府分忧,主动走在扶贫第一线”。主动揽“活”,难能可贵。滨海县委很快同意县法院加入扶贫攻坚的行列,并明确通榆镇等两个乡镇为该院的重点扶贫点。为了实践庄重的承诺,院长龚春光组织全院百名法官,进驻两个乡镇28个村,来到了贫困农民的身边。全院132名干警主动与100多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该院民一庭采取“一户一策、个性化指导”之举,主动给贫困农户传递发展大棚种植、水产养殖等项目的信息、意见和建议,当年就使5个贫困户得到了实惠。村民张某靠种植何首乌致富,他美滋滋地说:“今年销售行情一路看好,若不是法官去年帮我分析市场、慎重与客商签订合同,就不会有现在的效益。今年春节我开着私家车,从县城把法官接到家里做客,表达了我们全家的感激之情。”
东罾村连续三年实现“零诉讼”
滨海县滨淮镇东罾村是近年来苏北农村新崛起的一颗新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是怎样由穷变富的?该村负责人欣喜地说:“东罾村能有今天的兴旺发达,法院功不可没,他们所做的三项工作为本村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确定东罾村为司法援助的联系点。该院定于每月初在东罾村召开1次工作例会,法院的主要领导、分管人民法庭工作的副院长及辖区的人民法庭庭长,与东罾村委会的领导、综治办的成员,集中听取村委会依法治村中出现的行政纠纷、土地流转等民商事纠纷问题,共同分析研究解决纠纷的对策和措施等。据了解,该院三年来共帮助该村招商100余次,化解经济纠纷200余次,南来北往的客商都说,这里是一片净土,愿意在这里投资兴业。
设立巡回审判点。东罾村是5620亩大的“中心村”,全村已有外来10多个大的引进项目进村。该院在东罾村设立了巡回审判点,以快速便捷审理方式,每年化解纷争不少于100次,没有出现一起因处理不当而产生上访,村里村外处处洋溢着亲和氛围。
创建村民法制业余学校。该院法官根据村委会工作的需要,采取集中培训、短期轮训等形式,帮助村干部学习法律、法规,使他们娴熟地运用掌握的法律知识与外来客商洽谈项目、签订合同。同时,以现场开庭、以案释法等有效方法,教育村民学法、用法、守法,自觉养成讲文明、严纪律、守法规的良好品德,东罾村连续三年实现“零诉讼”,被誉为苏北的新“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