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作为基层法院司法为民的窗口,处在调处矛盾的风口浪尖,也是化解纠纷的前沿阵地。江苏省宝应县人民法院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的前沿阵地作用,自2012年以来,先后将全省优秀人民法庭、全省法院首批法庭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省廉洁司法示范法庭等三十余项省、市、县级荣誉收入囊中,法庭工作经验被江苏高院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 “小”法官发挥大本领

  2012年11月26日清晨,氾水法庭的值班室里,值班法官王文清刚要休息,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喂,是王法官吗?我是镇政府的老刘啊,张芳带着家人在大门口哭闹呢,我们怎么劝都没用,你快来看看吧!”王文清撂下电话就往外跑。

  一个月之前,叶军委托包工头王海对自家的房屋进行翻修重建。施工期间王海患病住院,便将建房事宜委托给任伟负责。随后,任伟带着张芳的丈夫沈飞等人继续施工。11月24日,沈飞在脚手架上施工时,脚手架突然断裂,导致沈飞坠地死亡。为尽快化解纠纷,从上午8点到凌晨4点,王文清连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这不,他刚躺下没多久又接到了镇里的电话。

  镇政府门前,张芳坐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王文清见状,赶紧上前劝说起来。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在他的耐心疏导下,张芳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最终带着家属离开了镇政府。

  接下来的几天,氾水法庭牵头与地方党委政府制定调解预案,并落实专人为双方当事人进行情绪疏导,先后四次召开协调会,引导双方达成一致意见。3天后,张芳拿到了第一笔赔偿款。

  拿到赔款后,张芳激动不已:“说实话,刚开始我压根不相信王法官。一个年纪轻轻的毛头小子能干什么?没想到他还真有本事!”

  其实,在宝应法院的三个法庭中,像王文清这样的80后“小法官”就有8人,他们每年承担了1000多起案件的办案任务,最多的一年办案369件,无一件上诉、发改,无一件引发当事人上访或信访。

  “我被任命为助审员才一年多,之所以能够迅速承担起繁重的审判任务,还得归功于院里的竞赛活动。”王文清说。

  原来,为了提升法庭干警职业技能,宝应法院专门组织开展了“业务大学习大竞赛大提高”十大竞赛活动,让干警们在竞赛中找差距、补短板、争上游。在竞赛活动的带动下,法庭干警钻研业务的热情空前高涨,业务水平显著提升。

  □ 小技巧化解大纠纷

  2013年9月7日上午,宝应法院的会议室里,一场题为“如何寻找办案的突破口”的主题沙龙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会议室里,干警们济济一堂,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我认为办案也要望闻问切。望,是摸排情况;闻,是把握双方心理;问,是寻找矛盾焦点;切,是抓住要害解决纠纷。”曹甸法庭法官周建的发言引起了干警的共鸣。正是依靠这“望闻问切”法,周建刚化解了一起棘手的纠纷。

  小张在齐心村经营一家浴室。去年1月,村里因土地流转需收回浴室,但双方就补偿问题一直没有谈妥。随后,村委会让老李带领村民强制拆除了浴室。看到浴室成为废墟,小张竟对老李动起手来。周围村民愤怒不已,纷纷指责小张。

  随后,小张因打人行为被治安拘留一天,驾驶的小轿车也被村民扣下了。从派出所出来后,小张气恼不已,于是来到法庭讨说法。法庭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周建没有急于做双方工作,而是直接去了村里。

  经过走访,周建了解到,小张在村里经常与人发生争执,村民对其早有怨言。老李被打一事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村民的不满情绪。

  回到法庭,周建将了解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小张。听完周建的讲述,小张陷入了沉思。当天下午,小张找到周建,主动提出去给老李道歉。看到小张登门致歉,老李十分惊讶,随即表示了原谅。看到二人冰释前嫌,周建趁热打铁,提议让老李参与协调小张与村委会的纠纷。

  第二天上午,曹甸法庭的调解室内,在周建的主持下,小张和村里很快就赔偿数额这一焦点问题达成了一致。在老李等村民的见证下,村里将赔偿款交付给小张,小张也主动对浴室进行了清理,随后将土地交付给了村里。

  依靠这一“独家秘笈”,2013年,该院三个人民法庭共走访排查356次,化解纠纷隐患212起。

  “法庭干警常年驻扎在农村,在跟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总结出了不少小技巧、小方法。这些方法看起来不起眼,可是用于化解纠纷往往是最行之有效的。”宝应法院专职审委会委员程坚介绍说。

  □ 小法庭蕴含大能量

  2013年6月3日上午9点,上林村村民李林准时来到法庭,不久前,他曾因一起电信合同纠纷被诉。今天,他再次来到法庭,但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法庭观察员。他将和其他11名法庭观察员一起参观法庭,同时对法庭工作进行评议。

  活动中,12名法庭观察员先后参观法庭的诉讼服务站、审判庭、调解室等场所。参观过程中,李林对射阳湖法庭的“车载法庭”十分感兴趣,而他也正是车载法庭的受益者之一。

  宝应法院现有三个人民法庭,下辖12个乡镇、辖区范围1147平方公里、辖区人口69.6万。虽然法庭已经处在基层法律工作的前沿,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的老百姓处在法律的“真空地带”。

  “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偏远乡村提供服务,满足最广大群众的法律需求?”宝应法院党组几番思考后认为,只有走出法庭、走近群众,才能让法庭服务的范围更加广泛。于是,今年初,该院在射阳湖法庭试点成立“车载法庭”。车载法庭以流动警车为依托,组织法官主动深入边、远、偏地区,为广大老百姓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为此,该院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专项资金,专门配备了用于“车载法庭”的电脑、打印机、标识牌等设施。这些设施配齐后,法官能够在“车载法庭”上当场完成判决书的制作和发送。

  “我们在办案中发现,在不少乡村,诉讼案件类型单一、数量集中。比如在上林村,在同一时间有十几户村民因电话费欠费被电信公司起诉,诉讼标的多则几百元,少的仅仅几十元。如果我们让每个当事人都来法庭开庭,无疑会给老百姓增加诉累。于是,我们通过车载法庭到上林村去开庭,仅仅用了半天时间就让李林等十多名被告与电信公司达成了调解。这样不仅减少了群众诉累,也提高了我们的办案效率。”庭长嵇林说。

  随后,曹甸法庭和氾水法庭也相继成立了车载法庭。“车载法庭”的成立,不仅让更多的群众接受到了法律服务,也显著提升了法庭的办案效率。到目前为止,该院通过车载法庭深入十二个乡镇的偏远镇村138次,化解纠纷183起,受惠群众达45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