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扬州讯  引子:10月19日下午,江苏省高邮市四套班子学习中心组成员、市两院和市委主要工作部门负责人,专题学习了沈国民同志的先进事迹。高邮市委王正宇书记说:沈国民同志是在全市弘扬新时期高邮精神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沈国民的先进事迹,不仅法院内部要学,政法部门要学,而且要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学习推广,他是83万高邮人民的骄傲,也是83万高邮人民学习的榜样。扬州中院、高邮市委分别作出向沈国民同志学习的决定,高邮市委追认他为优秀共产党员。
  8月21日,在与病魔抗争1101天后,沈国民永远离开了他魂牵梦萦的审判岗位、他情深难舍的亲人和战友。出殡那天,白花似雪,白幛如云,许多人自发赶来,排起长队为他送行,痛惜好法官的离去。浩淼高邮湖波澜不惊,似乎在静静地追忆着一个年轻的生命;悠悠大运河汽笛声声,似乎在深深地呼唤一个熟悉的名字。
  “他是个好人,心里装着百姓……好法官的故事哪说得完啊!”在江苏省高邮市人民法院临城法庭庭长沈国民去世一个多月后,笔者来到高邮,追寻好法官的足迹,听百姓含泪讲述他生前的故事。追忆,叙述,哽咽……沈国民42岁戛然而止的生命,在同事、群众、亲人的记忆里,永远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在法院工作的19年里,基层法庭庭长沈国民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践行“三个代表”,以一名合格法官的职业标准落实司法为民,以一名基层干部的公仆情怀善待百姓,在百姓心中铸起了一座丰碑。
  “人不能工作是一件最痛苦的事,假如有来生,我还要当一名法官,我要更拼命地工作”。
  这是沈国民在弥留之际说的一句话,他始终丢不下挚爱的审判岗位。妻子雍殿梅回忆,在南京肿瘤医院化疗期间,沈国民与被誉为“农民的好支书”的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泉村村支书李元龙同住一个病室,都是晚期癌症。两位情系百姓的基层干部心心相通,一谈起工作心得来就不肯停,沈国民谈的最多的是老百姓打官司真的很难,而李元龙谈的最多的是老百姓办厂也是困难重重。两人的爱人一次次阻拦他们:你们不能再想工作了,来这里就是要休息的,不能让化疗受影响。但怎么能阻止得了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呢?去年8月27日,李元龙去世,几天后,江苏省各大媒体报道了“农民的好支书”李元龙的感人事迹。
  沈国民常说:“民事无小事,案案要公正。”他长期从事民事审判工作,把为民掌好权、用好权、办好案视为天职,他所审结的509件疑难复杂案件,调解结案占69.3%,且实现了无上访、无举报、无调解反复、无重审。助理审判员周曙说,沈庭长业务精通到可以将民事审判常用法律的每一条每一款一字不漏背下来,不需要翻任何工具书。
  民一庭庭长张维方还记得10多年前的两件事,沈国民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作风深深影响了他。1991年,还是助理审判员的他跟随沈国民到八桥镇办案,当天下着大雨,两人坐公共汽车下乡后,得知当事人去了相邻的江都市真武镇。一般来说,对这样的调解案件,他们可以打道回府改天再来,或者回高邮后乘车去真武。但沈国民说,当事人的心情是着急的,我们还是尽快处理完案件。根据指点,他们拎着皮鞋,赤脚踩着泥泞小道走了10多里,终于找到了当事人。见到一身泥水找上门的法官,当事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1993年9月27日,沈国民和张维方去上海调查高邮某企业诉上海一家公司的经济纠纷案件。为了省钱,沈国民决定搭乘厂里送货的小卡车去上海。他们先是乘农用三轮车来到企业,等晚上10点多货装好后,挤坐在车厢遮盖货物的油布下面。当时天还很闷热,人在油布下面如同蒸笼。就这样一路颠簸,一直到第二天中午12点多才到达上海市区。
  临城法庭书记员郑丽萍忘不了沈庭长最后一次开庭的情景,这一幕永远定格在她的脑海里。 “沈庭长第一次动手术是直接从审判台被抬上手术台的,甚止连回家收拾准备的时间都没有。”那天是他调到临城法院的第一年,2001年,开庭时,沈国明坐在审判台上,用他特有的平缓而且威严的语气进行法庭调查。但庭审的节奏却时不时因为他话语停顿而中断,背对着他的书记员从当事人诧异的眼神中回头望去,只见沈庭长已痛得满脸紫红,浑身颤抖,豆大的汗珠不断下滴,用尽全身的力量极力保持着端正的坐姿,试图强忍过这一阵疼痛后继续完成庭审。来不及宣布庭审结束,同事们将他紧急送往医院,医生当即要求进行手术。其实,早在四天前他就被确诊为阑尾炎,当时他拒绝了医生手术治疗的建议,要求保守治疗,但是他半天都没有休息,只是每天抽空去打点滴,直到阑尾炎急性发作导致穿孔。手术后,医生说:想不到这人有这么大的毅力和耐疼能力。因为打开腹腔后,医生已经找不到半点阑尾组织一一它已完全化成了一堆脓化物。第一次手术后,他休息了33天,尽管伤口始终没能愈合,但他捂着引流袋就开始上班了。“年初庭里案件多,工作忙,没有我这个庭长怎么行!”,“没事的,我会注意的”他这样对劝阻他的家人说。
  2001年6月4日下午,沈国民动完第一次手术后不久,顾不上好好休息又准备开庭。开庭前,小郑看到他手捂着伤口处,脸色苍白,就劝他:“沈庭长,你身体不好,今天这个庭就不要开了,要不换人审理,正好通知双方当事人。”沈国民说:“这个庭我已开了一次,案情我熟,再说原告是温州人,来回一趟多不容易啊。我没事,忍一下就好了。”开庭时,虽然疼痛让沈国民满脸涨红,一次次话语停顿,但他仍极力保持端正的坐姿,保持庭审的节奏。在当庭判决后,沈国民来不及宣读审判员姓名,再也支撑不住,一头倒在了审判台上。同事们将他紧急送往医院,一复诊,诊断书上残酷地写着肠癌。
  回忆起沈国民,67岁的退休老法官薛国材禁不住痛哭失声。他熟悉沈国民到法院后进步的全过程,很看重这位厚道敬业的晚辈法官,没想到他英年早逝。退休后薛老在临城法庭做门卫,去年4月沈国民最后离开法庭的一幕至今历历在目。由于沈国民病情越来越重,法院免去他的庭长职务,调任院办公室教导员。这天中午,他没有声张,一个人早早来到法庭,在办公室静坐了整整半天。天快黑时,他离开了法庭,在和薛老道别时流着泪说:“我走了,以后也许回不来了,真舍不得丢下工作呀。”
  这一走,沈国民从此没有再回来,但他对工作的执著和无私的奉献,已化作法庭的精神,长留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法律是无情的,但人是有情的,把无情的事情当有情的办,许多棘手事就能由难变易。”
  和善,客气,为人处事厚道真诚,值得信赖,这是沈国民给所有人的印象。
  1985年,23岁的沈国民经过招干考试,由一名普通的布厂维修工,成为高邮法院的书记员。11年后,凭借娴熟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业绩,被任命为民庭副庭长。他常常说:“我一个普通工人能当上法官,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我知足了,必须经常鞭策自己,要把法官形象放在心中,做个好法官,对得起这个职业。”
  1998年,法院安排一名同志去距离高邮市区近50公里远的临泽法庭。尽管小孩还不满3岁,沈国民仍主动把留城机会让给其他同志,只身去了临泽镇。
  偏远地区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发生纠纷后多数找乡镇政府。镇干部没有裁决权和执行权,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调解,达成协议不履行也没有办法,一些纠纷有时会演变成冲突。沈国民改变法庭办案形式,采取巡回审理、就地办案,他经常带着书记员到村组田头实地调查取证,通过大量走访,把调解做足做细,既让更多群众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又使很多纠纷通过调解就能化解。那是一个细雨霏霏的下午,一份沉甸甸的卷宗放在了沈国民同志的案头。市第一中学因迁址需征用高邮镇高谢村的一块土地,一部分村民因村组内部矛盾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唆使,强行阻止施工正常进行。沈国民同志所在的临城法庭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经常会受理这类影响重大的案件。而作为庭长的他每次都能通过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同志们都戏称他为“排妨高手”。这次也不例外,先予执行的裁定刚打印好,沈国民同志就带领全庭同志赶到了现场。“要执行先得过我这一关”一名村民手拿砖头站在垛墙上高声叫嚷。更有甚者,一个老太太躺在了工地上,大有誓死不休的味道。面对如此混乱的局势。沈国民同志首先走到老太太的身边:“大妈,地上凉,您老可要注意身体,有什么困难和委屈尽管向我们讲,相信我们作为人民的法官会秉公执法的。”几句温暖的话语顿时使围观的上百群众安静了下来。同时,他不失时机地要求人群中挑选出3名代表到村委会,大家一起坐下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在会议室里,沈国民同志首先对村委会的工作进行了批评,同时也向闹事的村民通报了案情,宣讲了法律,经过他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一场即将发生的流血事件,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临泽镇临西村支书、法庭人民陪审员杨枢权说,沈庭长心中装着群众,想着弱势群体的疾苦,善于把群众利益与法律结合起来。有次,耒部村七组村民为当地建材厂取土矛盾打起官司。群众情绪激动,怀疑法庭会“官官相护”,开庭现场来了上百名村民。沈国民讲法论理,逐条分析村民提出的问题,又通过一家家走访,反复调解,最终平息了纠纷,既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又充分照顾了群众的利益。
  在临泽镇洋汊村,至今还传颂着沈国民三天三夜守渔塘的故事。1999年底,承包170亩鱼蟹塘的颜某因亏损严重,丢下经营外出躲债不归,5名主要债权人申请诉讼保全。为防止塘里的螃蟹跑掉造成更大损失,法庭安排人来捕蟹。当天夜里,其他村民纷纷跑来哄抢闹事。接到消息后,沈国民当即带人赶到现场,住在渔塘边搭建的简易窝棚里。他说:“少掉一只蟹,都会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损失,都会影响司法公正。”整整三天三夜,沈国民吃住在渔塘边,一日三餐全靠带去的方便面。次年3月,到了放养鱼苗的时候,为不影响鱼塘生产,他又组织人干塘取鱼。原承包人尽管跑了,但还有5年的承包期,沈国民又主动建议村委会,联系协调主要债权人重新发包,最后确定最大债权人颜如生续包。
  “沈庭长是个好人啊,他这一走,凡是认识他的人哪个不伤心、哪个能舍得啊!”提起这段往事,渔塘新承包人颜如生对沈国民有说不尽的感激。他说:“如果不是沈庭长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多为我们当事人着想,我当初损失的10多万元就收不回来了,家就破了。”如今,老颜不但挽回了损失,还成了当地有名的养殖专业大户。洋汊村民也对沈国民充满感激,村委会主任陈琪通说,沈庭长为帮助村里减少损失,指点、协调我们重新发包,要不然怎么能收回集体的承包金呢?
  沈国民就是这样的法官,法律管不到的事,他也常常要管。杨枢权还介绍,沈国民在审结汲水村一丁姓村民离婚案件后,了解到随父生活的小孩辍学,就找上了门。家长说家里没钱,上不起学。沈国民严肃地宣讲了有关法律,又去找学校协调,免除部份学费,帮助孩子重新走进了校门。
  其实,无论是在民庭工作的时候,还是在临泽法庭、临城法庭,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了,而他从不宣扬。在沈国民去世后,人们才从他妻子的讲述中知道,在民庭办理一起交通事故赔偿诉讼时,沈国民带着被车撞死亲属的原告当事人去山东执行,因当事人经济拮据,一路的吃饭住宿都是由沈国民个人掏的腰包。临城法庭副庭长杨丹青介绍,沈国民审理过一起离婚案件,小孩随父生活,判决女方定期送小孩生活费。但女方每次送钱时都会遭到前夫的辱骂殴打,于是来找审判法官求助。沈国民说,你送我这里来,我负责转交。就这样沈国民帮助转交了好几年,一直到他生病住院,委托给法庭其他同志。“一般的法官哪会管这么细,像沈国民这样的热心肠,少有!”杨丹青感慨地说。
  “要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当作自已的亲人,群众的事不能挤,唯一能挤的是给家人的时间。”
  政泰律师事务所的周爱革律师回忆起沈国民,深情地说,律师们碰到一块时,常常交流对法官的评价,没有一个律师对沈国民评价不高。像他这样心系群众、办案敬业的法官,人们都信任他、感激他。
  高邮市长兴包装纸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颜有忠终生感激沈庭长的公正执法。2001年2月,临城法庭受理了长兴公司诉杭州某企业买卖合同纠纷案,被骗50多万元的长兴公司面临破产的窘境,于是提出了先予执行申请。案件受理后,沈国民很着急,决定带上一套清创工具和药品,去杭州现场办案。同事们劝说他,你刚动完手术,伤口还在化脓,换其他人去吧。沈国民说:“这个案件关系一家企业的生死,案子一直是我办的,别人去我不放心。”三天时间里,他们在杭州连续奔波,调查了10多家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终于找到证据,带着执行到的55万元汇票返回了高邮。进家后,妻子看到他腹部的伤口长满血泡,一边用引流袋为他引流脓液,一边流着泪责备他:“你整天想的都是案件和当事人利益,什么时候也能想一想自己呢?”
  临泽镇临西村五组的赵兰英老人生平没见过几个干部,在她眼里党的好干部就是沈国民这样的。她丈夫早年过世,唯一的儿子又患上了小儿麻痹症,1999年6月,眼看施肥时节到了,满圈猪肥却没办法下田。沈国民知道了,在星期六带上庭里5名同志,来到赵老太家,没肯喝一口水,就忙着起猪肥、拉板车,从下午1时一直干到晚上7时多,将满满一圈猪肥送到田里。这一天,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沈国民累得真够呛。
  沈国民一家四世同堂,妻子下岗,兄弟也都是困难企业的工人,经济并不宽裕。他一家五口人住在只有4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但是,家人是家人,工作是工作,他泾渭分明。他父亲原来是建筑公司负责采购材料的,退休后,单位有一笔帐没有结清,债主天天来跟老人讨债,老人只好自己先垫上。妻子雍殿梅对他说:“老人本来钱就很少,你帮忙和公司打个招呼,把老人代垫的钱从单位要回来,而且建筑公司有资金回笼。”沈国民却说:“这家公司在我们法院有好几桩官司,欠人家的债很多。我不能打这个招呼!”
  1999年,雍殿梅下岗了,她要沈国民帮着找一份工作。沈国民说:“许多人自谋职业,你还是自食其力吧。”没办法,雍殿梅只好向在金湖县开厂的哥哥借钱,和他人合开了一个毛线店。沈国民有空的时候,就来帮妻子扛有50斤重的一包包毛线,常常累得浑身大汗,妻子很心痛他。毛线店生意刚有些起色,沈国民却病倒了,雍殿梅只得丢下毛线店,陪他东奔西走,求医问药。
  刚到临泽工作时,法庭没有办案经费,他从家里带了4000多元钱垫上。到临城法庭后,他把庭里唯一的一台空调装到了法庭,从家里带了一只电风扇放到办公室。沈国民去世后,庭里让雍殿梅把电风扇拿回家,她说:“不拿了,留给庭里作个纪念吧。”
  “他待人厚道,对自己却苛刻,宁可自己受苦,从来不肯给别人添麻烦……”回想起丈夫的点滴往事,雍殿梅泪水如注。沈国民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一家四世同堂,爷爷奶奶都健在,只要回家,哪怕再晚,他都要去看看二老。有一天晚上,他骑车带着妻子去看爷爷,路上,沈国民突然停下车来,妻子问为什么停下来他说,前面有一个盖子没盖下,他下车,费劲地将它盖好,他说,不盖上,人家摔下来可不得了。
  就在患病期间,他依然关爱那些弱势的人们。在高邮住院期间,来自农村的一个孩子被查出有病,需要开刀,但家里太穷。没钱医治,一家三口每天只在食堂买点米饭,三人分着吃。医院停药了,孩子的父母急得抱头痛哭,沈国民知道后,他要爱人送给他们50元钱。孩子的母亲跑到他的病床前痛哭,泣不成声:“谢谢,你是个好人!同病房的人对他爱人说,小雍,沈庭长的病你知道要用多少钱吗?他真是个好人,可惜……”在上海化疗期间,一个湖南的病人没有回家的路费,沈国民要爱人送上150元钱,并关照爱人带上两小盒西洋参,他说,“他不能吃,不能喝,吃点这东西,也许会好一点。”
  沈国民走了,留下了对家人的牵挂和歉疚。在他病危时,已不能说话的他写条子给爷爷、奶奶和父亲双亲,说我不能尽孝了,你们要保重身体,不要忘记吃药;沈国民走了,带走了对事业的满腔热爱,对群众的公仆情怀。
  盂城呜咽,秦台垂泪!
  他几次对爱人说,假如生命能够重来,我一定会加倍工作,多为民办事,报答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
  但生命之于人,只有一次。


      

文章出处: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文章作者:刘 俊、何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