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人来说,有没有文化坚守,有没有自己的性格和品位,是睿智不睿智的素质体现;对于一个法院来说,有没有文化品质,是其有没有灵魂、有没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标志。在当前全社会致力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江苏各地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生机勃勃。连日来,记者走进苏南、苏中和苏北各地法院,浓郁鲜活的与大局契合、与审判相融、与法官连心的法院文化建设的景象让人耳目一新,留下思索。

  将法院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渗透到服务大局的司法各个方面,使其得到不断充实、完善与创新。

  山温水暖似名姝,名园佳亭如棋布……苏州古城的秀美,孕育了独特的姑苏文化。受本土文化熏陶,这里的各基层法院关注社会大局,打造文化品牌,以小活动生成大影响。

  近日,金阊区一个社区活动中心。“开庭!”一记法槌声响起,“审判长”正襟危坐,“被告人”被押入庭。台下,坐了旁听的当地居民和中学生。

  这是一场法庭情景剧:16岁的晓东就读于苏州城南某技校一年级,晓东得知自己暗恋的同班女生小玲遭到学长阿旺、阿开抢劫,一气之下,拉了3个社会青年带着刀、棍讨说法。商谈未成,双方拿出刀、棍互殴。混乱中,晓东误将阿旺捅伤。事发后,晓东投案自首。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出模拟法庭情景剧分为案情回放、审判再现和庭后互动三幕。时任苏州市金阊区人民法院院长姜玲介绍说,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近年来呈现暴力化、团伙化的趋势,由法官做编导,大学生当演员,中小学生是观众,该院成立了省内第一个法庭情景剧团,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迄今,该法庭情景剧在全市巡演了30余场,观看学生达8000多人次。

  基于司法活动对发展大局、社会管理、利益调整、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为充分发挥法院文化的这一社会功能,江苏法院将法院文化建设切入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大局,逐步将先进法院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渗透到服务大局的司法各个方面,使其得到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与不断创新。

  2009年,至今人们仍记忆犹新:全世界的焦点都集中到正在袭来的金融危机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越演越烈,并且威胁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

  当年的10月9日,在地处苏北的泗洪县人民法院创办的“江苏泗洪法企文化共建活动宣传周”揭幕式上,泗洪法院与双沟酒业公司、江苏波司登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应对金融危机,法企文化共建”的协议书。

  无独有偶,面对当前欧债危机不断深化的形势,为了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和经营的困境,今年4月26日,镇江新区人民法院联合市社科联和新区总商会共同主办了“新区首届法企文化节”。开幕式上,该院与金融单位以及部分小微企业签订了“法企文化”共建协议;同时以文化节搭台,促成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现场分别与3家企业签订了总计近千万元的贷款协议。

  “我经营企业这么多年从没听过,更没遇过这样的好事,依靠法院竟能贷到款。”开幕式刚结束,受惠企业经理戴某感激地对记者说。工商银行大港支行行长王正华也颇有感触:“这样的法院文化对我们创新金融文化建设太有启发了。”

  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的精神文化积淀,最终要通过每一法官的司法行为而外化,而诚于内才能形于外。

  建设法院文化,既要重“文”,更要重“化”,这缘于法院文化的本质。司法理念、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的精神文化积淀,最终要通过每一法官的司法行为而外化,而诚于内才能形于外。

  “所谓归属,就是一种感觉。一种你觉得自己属于这里的感觉,一种回家的感觉。而我现在正有这种感觉。”这是在6月1日下午地处苏北的宿迁市宿城区人民法院的大法庭里举行的第二期“宿城法院归属文化法官论坛”上,青年法官沈金龙发言中的一句话。

  “我一个安徽人刚刚毕业就来到宿迁,当时确实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因而在心理上出现了’工作恐惧’,没有归属感,我的心理辅导员发现后问长问短,并马上为我安排了食宿和到法庭去锻炼。”执行局法官郭睿回顾说:“院辅导员机制让我感觉自己没有脱离大学生活一样,与心理辅导员交谈感觉特别轻松,心里感到踏实。”郭睿当年执结案件200余件,立了个人三等功。

  法院文化里的“文”其实既重要又不重要,重要的是“化”之前必须有“文”,但是光有“文”却没有“化”等于没有。文化如何融入法院工作,融入法官心灵?宿城法院“一认可二接受三归属,循序渐进的法院文化”应运而生。院长刘怀说:“建设归属文化就是要让每一位法院干警真正快乐的工作。”江苏高院院长公丕祥对该院做法及时作出批示,要求尽快推广。

  法官拥有强烈的归属感是由依靠法院团队极力营造而来的,这种分享法院发展价值的法院文化,必然促进法官将司法快乐当作自己的事业去创新、去奉献,更重要的是,法院与法官以自己的“文化”去感染、影响当事人。

  外化在于“攻心”。在滨海县法院,院长龚春光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件:一当事人为宅基纠纷先后打了7年官司没有了结。那天的调解中,原大套法庭的法官姜尊国指着墙上的漫画,深情地给双方当事人讲了“六尺巷”的历史典故。一番思考后,这位当事人接受调解羞愧地表示,争斗了七年,耗费了钱财,所争的不过是一尺之地,远不如古人。据记者观察,遍布各地的法庭在调解婚姻纠纷案件时,向当事人讲述“牛郎织女”、“梁祝化蝶”;在调解赔偿案件时,向当事人讲述“塞翁失马”、“前车之鉴”……在法院文化建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启迪、教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溶解了当事人间的积怨。

  在盐城、进淮安、下扬州,记者听到不少成功化解的案件。江苏一些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引入民俗文化解决纠纷的做法也因此引起了广泛关注。最高人民法院在江苏召开了“民俗习惯司法运用研讨会”,江苏高院又承担了全国法院“关于民俗习惯在审判工作中的运用”重点课题的调研任务。

  今天的文化,明天的司法。让文化与司法紧密融合,以文化人,化人养心,法官就会在司法审判中自然外化,由此产生了事半功倍效果。

  着眼于管理创新,通过推进审判管理,把法院文化元素逐步导入审判管理中,实现以优化审判管理促进可持续科学发展。

  法院文化,是法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审判特色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采访中,省高级法院副院长周继业介绍说,江苏法院积极探索并寻找法院文化建设的重点与契机,着眼于管理创新,通过推进审判管理,把法院文化元素逐步导入审判管理中,实现以优化审判管理促进法院可持续科学发展。

  6月19日,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法院院长陈英波打开接访记录,看到“闫子兰”名字时,想起几个月前一位妇女拄着拐杖向他诉说因工伤迟迟得不到赔偿时的情景。现在她的案件怎样了?获得赔偿了吗?陈英波打开电脑,在“案件审限管理”中,输入“闫子兰”,界面即出现:“主审法官孙磊明,立案日期2012年2月2日,结案日期2012年5月16日,当庭判决,结案标的59716.6元,法定审限182天,提前79天结案”。陈英波对记者说:“能够时刻掌握审判动态,考核每一法官业绩,得益于建立健全了一套审判管理系统。这最大的好处是克服了审判管理指挥链过长、协调环节过多、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

  现在,打开江苏法院每名法官的电脑,里面都有一张“成绩单”。这张“成绩单”由法官自己“填空”,由电脑“打分”。而这些“空”就是整个审判管理的基础--评估指标。据江苏高院审判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评估指标体系由基础指标和分析指标两部分组成。江苏高院设置了30项量化指标,对审判质量效率进行全面评估。这30项指标数据在电脑的定期统计汇总后,就成了掌握省高院、中级法院、基层法院每一名法官审判绩效的“成绩表”。在盐城中院记者了解到,该院法院文化建设做到“一把尺子量长度,一个标准评优劣”。注入审判管理元素的法院文化成为助推器,今年初被最高人民法院荣记集体一等功。镇江市润州区人民法院党建文化引导司法管理的法院文化深入人心。5年前这家法院还默默无闻,如今相继获得“全国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等47项荣誉称号。

  自2007年以来,江苏法院案件质量评估综合指数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在全国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许多外地法院同行来考察时认为,该省各级法院形成了审判管理成果综合利用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格局,确立了江苏特色的审判管理模式。对此,江苏高院政治部主任刘嫒珍给了这样的注解:由于这些活动体现了法院文化的内涵并促进法院科学发展,把抽象的价值观通过具体的管理行为体现出来,使广大法官自觉的接受并落实到本职岗位中。

  江苏法院审判管理卓有成效的司法实践显示:建设法院文化,必须导入审判管理。审判管理运用科学的现代管理的方法,其本身就是运用软文化服务司法审判的一种外化。这源于在现代司法中,审判管理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更需要将法院文化导入审判日常的管理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