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从重打击!江苏法院近三年来审结网络诈骗犯罪生效判决7721人涉案金额27亿余元
作者:中国网 李昌桂 发布时间:2020-12-02 浏览次数:5735
中国网·美丽江苏讯 12月1日,江苏高院举行新闻发布会,江苏高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毕晓红通报了近3年来江苏省通讯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及审判工作情况。2018年1月至今年10月,全省法院共审结通讯网络诈骗犯罪一审案件2967件,生效判决人数7721人,涉案金额27亿余元。
传统诈骗手段减少,通讯网络诈骗犯罪更具“智能性”
毕晓红说,从案件审理情况看,江苏省通讯网络诈骗犯罪近年来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犯罪行为更有针对性;二是犯罪手段更具智能性;三是犯罪模式更趋产业化;四是犯罪空间更加扩大化。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针对群众就医、购物、投资等需求,有目的地搜集人员信息,针对性地实施诈骗犯罪。如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些犯罪分子就利用口罩等防疫物资紧缺的状况,针对需求人员大肆进行通讯网络诈骗活动。截至今年11月25日,全省法院共审理涉疫情通讯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62件174人,在全部涉疫情经济犯罪案件中占比分别为 51.76%和49.86%。有的犯罪分子甚至利用大数据对人员信息进行筛选、分析,针对不同人员实施不同的诈骗手段,犯罪更多地由 " 随机诈骗 " 向 " 精准诈骗 " 转变。
随着群众防范意识提高,传统的诈骗手段已很难得逞,犯罪分子手段不断翻新,从简单冒充公职人员身份诈骗向设局、下套进行交易型诈骗转变;从单一 " 对话式 " 诈骗向多媒体 " 情景剧 " 式诈骗转变。比如,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案件数量近几年下降明显,2018 年以来江苏省法院共审理此类案件19件55人,在全部通讯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中占比仅为0.70%和0.71%。同时,随着电信网络智能化的迅速发展,作案手段技术含量也更高。如投资型诈骗犯罪中,犯罪分子架设可直接操控后台数据的投资平台,通过冒充成功人士取得被害人信任后,再引诱被害人在其架设的平台上 " 投资 " 以骗取钱财,骗局更加令人难以识别。
为逃避打击,犯罪分子将获取个人信息、网罗被害人、开发网络软件、开办贩卖银行卡、资金套现等一系列犯罪环节相互隔离,逐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产业链犯罪模式,各环节之间各司其职、各牟其利,其行为迷惑性更强,令人防不胜防。如有犯罪分子专门为通讯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开办或收购银行卡、U 盾、手机卡、身份资料等 " 四件套 ",以及对公银行卡、U 盾、对公账户、公章等 " 八件套 " 用于资金流转;有犯罪分子专门为 " 投资型 " 通讯网络诈骗犯罪开发具有后台控制盈亏功能的交易软件;有犯罪分子专门为通讯网络诈骗犯罪提取、转移赃款,各犯罪环节相互独立,全链条打击难度加大。
严厉打击诈骗犯罪,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占比超三分之一
针对当前通讯网络诈骗犯罪专业化、集团化、智能化以及犯罪多链条等特点,为有效遏制犯罪高发态势,江苏省法院严格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为通讯网络诈骗犯罪提供通讯传输、网络技术支持等源头性犯罪行为,对组织、指挥、策划者和骨干分子等通讯网络诈骗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对造成致人身亡或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坚决依法予以从严从重打击。
2018年以来,全省通讯网络诈骗犯罪案件生效判决中,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占比33.9%。此外,针对通讯网络诈骗犯罪分子的贪利性,用足、用好罚金、没收违法所得、责令退赔等刑罚手段,依法加大财产刑的适用力度,并对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依法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最大限度剥夺被告人的再犯能力。加强追赃挽损,2018年以来,挽回经济损失3.2亿余元,切实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目前,江苏省司法机关正在办理的蒙古国查获并移交的特大通讯网络诈骗系列案,共计涉案人数900多人,其中,从境外遣返回国的有700余人。目前,已有30件408人案件起诉至法院,已开庭审理的2件58人,其他案件也将陆续进入审理环节。
今年12月1日上午,江苏高院组织南通、镇江、徐州、宿迁四个地区的四家基层法院,对被告人徐某等8人诈骗案等6件通讯网络诈骗犯罪案件进行了公开宣判。这批集中宣判案件涉及收藏品诈骗、博彩诈骗、口罩诈骗等多种犯罪行为,涉案金额总计263万多元。法院根据案件事实和具体情节,对21名被告人分别以诈骗罪判处十年六个月至九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共计39万元。
法院支招:" 六不 " 原则破骗局
法院提醒大家要对个人信息注意保密,社交软件、注册登记、求职简历、调查问卷、网上购物、车票机票、快递单据等途径均有泄露风险,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实施 " 靶向 " 诈骗。因而,个人信息注意保密,坚持非必要不提供原则,尤其涉及个人手机号码、银行卡、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应谨慎提供。遇到疑问勤核实,不法分子在掌握个人信息基础上,设定应对不同情形的 " 话术 "。但是其归根结底还是 " 骗 ",再 " 精美 " 的骗局都有虚假成分。有疑问,多与家人、朋友商量,通过正规途径核实,就可以有效识别骗局。另外,转账汇款需谨慎,无论骗子如何花言巧语,形式如何多样,手段如何翻新,万变不离其宗,最终都是骗取财物。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涉及转账汇款,不要轻信对方说辞,给自己留个思考的时间,必要时向警方求助。
法院提醒,防骗要做到以下 " 六不 " 原则:
1. 不买:非正规途径不要买。不法分子利用微信、QQ、闲鱼等网络平台发布虚假广告、低价正品等虚假商品信息,收取款项后,将被害人拉黑或提供劣质产品。建议网络购物一定选择正规购物平台及信誉较高的商家,保存购买记录、转账记录等证据,发现被骗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2. 不信:网络艳遇不要信。天上掉下 " 白富美 "" 高富帅 ",百般体贴、嘘寒问暖,谎称困难借钱,带你投资理财,最后人财两空,方知你在网恋,他在诈骗。网上交友需谨慎,别被 " 天降艳遇 " 蒙蔽双眼,涉及借款、投资应引起高度警惕。
3. 不取:意外之财不要取。不法分子利用被害人的 " 一夜暴富 " 心理,以中奖信息、虚假博彩、投资返利、金融理财等名义,承诺 " 大收益 ",诱骗被害人付出 " 小成本 "。牢记 " 贪小便宜吃大亏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让骗子无机可乘。
4. 不碰:违法行为不要碰。不法分子虚构色情服务、网络赌博等骗局,然后守株待兔,等待被害人自己上钩,以先付 " 服务费 "" 担保金 " 等名义,诱骗被害人汇钱,被害人发现上当后,因所涉骗局系违法行为而不敢轻易报案。谨记违法之事不能干,小心 " 偷鸡不成蚀把米 "。
5. 不怕:电话查案不要怕。凡是接到自称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电话,以涉嫌严重违法犯罪为由,索要银行卡号及密码或要求按照指示转账到所谓的 " 安全账户 " 接受调查,肯定是诈骗无疑,切勿上当。遇事不要慌,沉着冷静应对,第一时间跟亲友商量,或到辖区派出所求助。
6. 不点:不明链接不要点。将木马病毒伪装成网站链接,也是不法分子惯用的伎俩,一旦点开,可能导致手机中毒,个人信息被盗取或支付宝、微信、银行卡内的资金被盗刷。浏览网络或网络聊天中,接收到来历不明的网络链接,不轻易点开,万一中招,尽快到正规手机店重装系统;手机里有支付宝、银行等 APP,立刻通过其他手机或电脑更改密码,防止存款被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