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站在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处于化解纠纷的前沿阵地的人民法庭来说,所面临的涉诉信访压力常常让人喘不过气来。几年前,东台法院的时堰法庭也是如此,涉诉信访成了几任庭长的心病。然而,2006年以来该庭共办结案件775件,竟无一信访!是什么妙方,让时堰法庭的法官们成功压减信访,直至创造出“零信访”的神奇?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位于东台堤西水乡的时堰法庭。

千里行始足下

提起信访,时堰法庭喻赤庭长感受颇深:“涉诉信访一度成了我们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基于此,全庭同志狠下决心,一定要从源头上努力压减涉诉信访。”

从立案关口抓起,成了时堰法庭治理涉诉信访问题的第一步。当事人和法院接触往往都是从立案开始,这一环节稍有不慎,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流程,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该庭对立案人员提出严格要求,必须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为每个当事人提供优质到位的服务,尤其对那些性格比较暴躁、逆反情绪严重的当事人更要加倍的心平气和。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杯温暖的茶水,在时堰法庭里早已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负责立案的同志将这看似简单的细节做得完美无缺。在办理立案手续时,他们从不会机械式的按部就班审查立案,或是将风险提示书、举证责任告知书递到当事人的手中了事,而是不厌其烦地、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提示和告知条款一句句的解释,让他们弄明白诉讼存在着风险,使其在诉前就对可能承担的不利后果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日后即便是败诉也不会产生对立情绪,更不会动辄上访。

思想上始终绷紧压降信访的弦,干警们就时刻留心和研究与涉诉信访有关的事。他们发现一些代理人在利益驱动下,常常怂恿当事人把官司从一审、上诉直至信访进行到底,出于此,这些代理人会在法官与当事人的联系中设置障碍。于是,时堰法庭规定立案时必须留下当事人确切的联系方式,便于进一步沟通协调,近距离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避免日后留下隐患。立案环节的超前防范,使得许多当事人带着怒气来,微笑着离开,他们说:“原本很多问题想不明白,来到法庭后,法官们讲理、讲情,都说到我们心坎里,心里的结自然也就打开了。”

万变不离其宗

案件调撤率高了,涉诉信访自然会下降。无论在审理阶段还是执行阶段,只有使当事人都口服心服,才能避免矛盾激化。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件难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却需要付出许多的艰辛。时堰法庭压减信访的第二步便是花大气力提高案件的调撤率。

赵某与朱某因离婚纠纷已经第四次走上法庭了。赵某的前三次诉讼均被驳回,心里憋屈着;被告朱某,是远近有名的“犟骨头”,几年前为土地使用权的事和镇里闹僵了,几次到省里上访。这一次,双方铆足了劲,情绪相当对立,而且双方有争议的共同财产达110万之多。为查清财产状况,经当事人申请,承办法官老丁先后查询东台、靖江、无锡等地50多家银行网点,更有数次是带病前去查询。老丁年岁已高,却多次组织双方协商,上门分头做工作是家常便饭,往往是找过了原告马不停蹄地找被告,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法官的尽心尽力,当事人一一看在眼里,双方被他的坚持不懈与真诚打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达成了原、被告都满意的调解协议。一起有可能转化为信访的纠纷被化解了,留给老丁的是成功的喜悦,留给当事人的则是无限的感动与感慨,原来法官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如此的亲切与贴心。

副庭长黄颖接手了一件看似普通却极不寻常的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两名被执行人长期外出且无可供执行财产,申请人因此债务缠身,女儿上学和妻子看病需要的钱都成了难题。失去理智的申请人在法庭一会儿要寻死,一会儿声称要去北京上访。黄庭长拍案允诺:一有财产线索,立即执行。当得知被执行人回到家中时,忙碌了一天、刚端起饭碗的黄庭长立即起身出门,直奔被执行人家中,并召集双方协商。当事人达成协议并履行后,黄庭长心头的担子才最终落下。

虎头岂能蛇尾

要做到案结事了,定期回访必不可少,这是时堰法庭压减信访的第三步。

虽是小小的基层法庭,每天仍有数件案件需要办理,同时还要解答很多村民的咨询,因此电话回访无疑是最便捷的回访方式。案件承办法官会定期给当事人打上一通电话,送上关怀与问候,顺便了解结案后的情况,试探当事人是否完全解除了心中的疙瘩。若是发现苗头,便可及早进行沟通,以便解决问题。对于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法庭的法官们则经常上门回访。通过向周围的邻居了解情况,全面掌握案件当事人在结案后的状况。对于案情复杂、积怨较深的当事人,法庭则不厌其烦地召集座谈,把双方当事人都请来面对面交流,既有利于双方进一步沟通,又有利于增进彼此的感情。

来时堰法庭打过官司的人都会有一张便民联系卡,上面有法庭全体同志的联系方式。无论是工作日还是星期天,干警们都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即便是案子结了,只要当事人有需要,哪怕是夜深人静时,电话一响,立刻接听。这种被大家戏称为“深夜来电”的举措,折射出的是时堰法庭干警们用心压减信访的一片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