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就像一个穿着军装的土包子,在一个个不很黄金的时间和频道闯进人们视野,看后有“三月不食肉味”的痴迷之感。没有知名演员,没有帅哥,没有美女和爱情,普普通通简简单单,但是特别好看,让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不由对比自己,也想像剧中的男子汉们一起,做一个永远不抛弃自我的豪气干云的有志青年。

全剧简单明快的剧情,极有生活气息又有趣味的语言,温暖如春的战友之情,还有像珍珠串线一样反复出现的体现主人公们人生观的经典台词,让人边会心一笑边陷入深思。

许三多是许家老三,从小不受人待见,成长是村长的儿子,精头精脑。两个大朋友同坐一辆车去当兵,许三多笨,自卑,单纯,没啥豪情壮志,“要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对人忠诚“要替(战友、知已)班长挡枪子儿。”像邻家小弟般老实宽厚,有时候笨得让人心焦,又有点像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个带着自卑情节的“我”,典型心理语言“我又做错事了,我又惹笑话了,我可笨呢”。成长有理想、有目标、有热情要争一流,技能好上手快,随身带着三等烟,见人笑脸相迎,心里琢磨着这人我能不能用得上,要通过自身努力来追求利益最大化,有点势利,有点投机,可也良心未泯,只是个有点自私的“聪明人”。观众又会觉得自己有时候上真有点像成才,随着剧情的发展,两个性格截然相反、互相映衬的青年,历经坎坷和磨练,终于都成熟为有能力、有担当的铮铮男子汉。

剧情开始,许三多因在新兵连是后进,被发配到一个无人问津的班:红三连五班人,这班人的生存状态象征着我们当代年青人的部分心态。想想我们这些70后、80年代的职场青年,多是独生子女一代,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我们的特点是思维活跃有幽默感,喜欢放松不累的生活,有时候会耽于空想又不肯脚踏实地,真像红三连五班一样。该班驻地在辽无人际的大草原,无人问津,是“班长的汉墓,后进兵的天堂”,混日子小青年们理论很多,都带着个怀才不遇的高姿态,换着花样玩,每天打牌叫“有利于团结的活动”,内务乱的像猪窝叫“自由”。直到“死认真”的许三多这个异类的出现将他们“反衬”得坐立不安。许三多每天认真整内务,出早操,一个人修了一条路,每天忙得吭哧吭哧,很有干劲,“我不打牌,打牌没意义。”许木木说,“我要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真是最纯朴的人生哲学,颠覆掉“混日子”的生活观,外表潇洒、其实内心也不知所以的顽主们也意识到不能混日子:“老是混日子的人,小心日子早晚把你给混了。”“人不能过得太舒服,太舒服会出问题。”(句中经典台词)这些,十足的讽刺了现在一些眼高手低青年的生活状态,本人看后就惭愧地想:这段时间,我也有点像“混日子”了。

等到到了“一天训练三两土”的钢七连,虽然和后来代表“精英”的特种部队比起来只算是初级,但是我感觉更真实更可信,更让人感动。“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争先创优、你争我赶的热火朝天,还有班长史今像兄长一样温暖的帮助,给人印象颇深,几次流下了热泪。

他们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珍惜钢七连的荣誉胜于一切,是一群铁骨铮铮不言放弃的好男儿。“不抛弃,不放弃”班长史今,不抛弃每一个士兵,不抹杀掉他作为一个兵的价值;“不抛弃,不放弃”每个士兵都有坚定的信念,永远不抛弃自己,不放弃努力,在逆境中撑住,适应后要争先;“不抛弃,不放弃”对于整个连队,牢记连队的荣誉,鄙视也坚决不给连队抹黑,紧紧抱成一团,不抛弃每一位在战场上受伤的战友,坚持到最后一刻。

后来我发现,“不抛弃,不放弃”注入这个原来很笨的许三多身上,把这个普通的小青年变得不再平凡。他凭着自身“将每一件小事像救命稻草一样牢牢抓住,”那样的认真和坚持,成为最好的特种部队士兵,直到大家发现“他抱着的已经是参天大树。”

因此不吐不快地想说,《士兵突击》中拼命认真活着的劲头儿,给我们这些自以为潇洒的青年最好的励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