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 贴心 走心 江苏法院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
作者: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朱旻 陈德严 闫杰 谭翔文 发布时间:2021-11-01 浏览次数:7369
“把教育整顿与党史学习教育、第一批教育整顿‘回头看’条线指导、‘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我为基层解难题’活动和审判执行工作相结合,把教育整顿成果转化为全面深化高质量司法实践的强大动能,努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021年10月19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夏道虎在全省法院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顽瘴痼疾专项整治暨执行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推进会上强调。
江苏高院把群众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江苏全省法院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紧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立足主责主业,提升服务品质,延伸审判职能,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教育整顿成效真切地转化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生动实践。
清积案 提质效 服务扎实惠民更暖心
2021年6月18日,江苏高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集中推出1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各中基层法院随即推出办实事项目共2107个。各法院领导带头领办,强化工作推进,狠抓贯彻落实,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半天时间就化解了我们与租赁户之间多年的矛盾,彻底帮助我们这些小微企业走出了困境。”“我们双方能够继续合作,真的非常感谢法官帮助我们这些租户解决了后顾之忧。”因部分租户对中国灯具城某公司物业服务不满意引发租金纠纷,2021年9月15日,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法院法官王昊组织租赁双方座谈,帮助他们化解多年积怨,该公司负责人老沈和25个租赁户不停感谢王昊。像这样案结事了人和的场景在江苏法院“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司法活动中层出不穷。
江苏高院突出政治建设,强化责任担当,紧盯“一把手”和院庭长,通过“日记录、周汇报、月统计、季通报”压实责任,细化工作方案,单独建立台账,深入推进实施,确保为民办实事项目件件见真章、求实效,对质效不理想的中基层法院院长、业务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
未结案件6189件,3个月清结60%,这是江苏高院教育整顿期间梳理出本院9个月以上长期未结案件的清单和设置的办案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院、庭长带头办案,干警个个摩拳擦掌,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开展集中清理。目前,已清结2155件,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相关经验做法被全国教育整顿办刊发推广。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执法办案第一要务,江苏法院立足本地实际,用好用活各项审判管理监督机制和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强化收结案动态平衡和健全繁简分流机制,通过“百日大练兵”“百日大比拼”“百日大会战”等各种办案竞赛激励措施,开展“清积案、提质效、解民忧”专项活动,充分挖掘执法办案潜力,稳步提升审判执行的质量和效率。
2021年1至9月,江苏高院受理案件3.1万件,审执结1.6万件,同比分别上升20.2%、61.5%,较2019年同期分别上升50%、69.3%;全省法院共受理案件162.6万件,审执结126.3万件,同比分别上升14.8%、22.3%,较2019年同期分别下降0.4%、上升6.4%。
“站稳群众立场,走稳走好诉讼服务‘最后一公里’。设身处地想一想,盼来了胜诉结果,胜诉权益却迟迟得不到兑现,说白点儿,赢了官司拿不到钱,老百姓能满意?”在全省法院执行领域顽瘴痼疾整治推进会上,江苏高院副院长褚红军严肃发问。
针对群众反响强烈的权益保障问题,江苏法院进一步健全完善涉民生案件绿色通道机制,依法妥善审理教育、医疗、养老、婚姻家庭、物业纠纷等涉民生案件,重点抓好涉农民工工资、工伤、抚恤、抚养、赡养等涉民生案件专项执行行动,实行快立案、快执行、快发放执行款等“三快”制度。
目前,全省执结涉民生案件5.52万件,执行到位金额31.15亿元;清理超期执行案款69.21亿元,做到笔笔见底,能清尽清;司法救助人数382人,救助金额602.8万元。
零距离 全天候 服务升级便民更贴心
“法院同志热情服务,跨域立案让我们倍感贴心,真正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啊!”一位耄耋老者边说边给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竖大拇指。
近日,吴中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接到一件“特殊”的家事立案申请,被告住所地位于350公里外的浙江省台州市。根据民诉法规定,该案应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受理。吴中区法院立案庭工作人员立刻与台州市人民法院沟通,台州法院同意作为管辖法院接收案件。随后,两地法院工作人员对接实施跨域远程立案,随机编号分案,完成诉讼缴费、保全措施等规定动作,整个立案过程仅用时几分钟。
网上立案、微信立案、诉讼大厅立案,家里办、掌上办、就近办、异地办,只要能帮助群众解决“立案难”问题,群众怎么方便就怎么办。
2021年8月12日,江苏高院印发实施方案,剑指饱受诟病的“立案难”、送达难,在全省法院推进“家门口式”诉讼服务,以提高“家门口式”诉讼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为重点,进一步健全线上线下一站式、一体化诉讼服务体系,不断拓展“家门口式”诉讼服务的范围及方式,明确服务清单和“一次办好”工作标准,搭建起“零距离”“全天候”的诉讼服务新模式,努力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诉讼服务,真正把诉讼服务有效送到群众身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过去立案登记、信息查询、受理保全、鉴定申请分属不同窗口,人多的时候,需要取几个号、排几次队,“一直在几个窗口前辗转”,是老百姓办理诉讼事务的无奈写照。
如今,一站式建设让诉讼服务的“里程表”止步于“一次办”的距离。江苏高院将立案、调解、送达、速裁、开庭等直面群众的诉讼服务工作统一纳入诉讼服务中心这一载体,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门诊部”,让老百姓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跑一趟腿,就可顺利办完所有诉讼事项。
对不会、不便、不放心使用网络而前来法院咨询异地立案的群众,江苏法院设立了功能多样化、服务便利化的“全域诉服”窗口,实行接待法院首问负责制,安排专人负责,推动实现跨域立案、跨境立案和跨域卷宗查阅、跨域领取文书,提供市域、省域、全国范围内的全域一站通办诉讼服务。
为解决送达难,江苏高院一口气打出三个组合拳。一是与邮政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全面推进诉讼文书集约送达服务;二是建立全省、探索覆盖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律师电子送达地址库,力争实现长三角地区所有法院律师送达地址共享共用;三是结合《江苏省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推进集中送达与网格员协助送达对接机制,提升集中送达工作质量效率。
目前,江苏全省法院网上立案44.05万件,跨域立案4081件、网上缴费92万余次;12368热线实现全省法院跨域查询服务功能,人工接通率93%,满意评价占比达99.93%;文书集中送达累计涉案数125.38万件,电子送达成功数170.70万件次,实现跨域材料转递、卷宗查阅、文书打印等功能,全省法院每送达30件案件由以往的2天缩短至现在半天,电子送达成功率达85%以上。
全景式 广覆盖 服务深入亲民更走心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半年来,江苏高院组织全省法院积极开展以民法典为重点的系列普法惠民活动1950场次,用鲜活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法治故事,在社会各界掀起民法典学习宣传热潮,推进民法典走进千家万户,营造全景式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街道网格点和社区“政法驿站”,是送法下基层的传统主战场。深入推进“法官进网格、审务进基层”,大事小事入网进格,服务全覆盖。全省法院“进网格”1.68万人,发扬“枫桥经验”,参与矛盾纠纷源头处理7.03万件,快调快处涉诉矛盾纠纷24.83万件,以案释法、以法说事,达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精准对接社会治理法治薄弱环节,持续开展送法“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加大对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的业务指导和法治培训力度。江苏高院联合省司法厅开展民法典法治文化作品集中创作、出版发行了《以案释法——漫画民法典》图书14万册,深受法律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喜爱。江苏高院还开展了国家安全教育、禁毒教育、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宣传活动,提高群众法治意识,参与法治环境共建共享,推动“无讼社区”建设。
2021年10月18日,江苏高院与江苏省妇联、省广播电视台和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联合出品的全国首部民法典普法剧《第十五法庭》开始在江苏城市频道上映,该片发挥融媒体优势,以生动直观的方式,持续推动民法典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基层治理、融入法治实践。及时发布劳动争议、买卖合同、物业纠纷等贴近百姓生活以及涉财产权、人格权、知识产权、生态环境等权益纠纷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司法案例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江苏高院与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加强合作,每周选取涉民生类典型案例在“交汇点”同步直播庭审,通过“视频直播+记者出镜+法官解读+网友互动+多渠道分发”的全媒体立体报道,让庭审直播成为普法宣传课、法官成为普法宣传员、案例成为普法教科书,进一步提升庭审直播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