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工作,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

  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法院着力在基层基础建设上下工夫,闪亮推出“五大工程”,不断开创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新局面,实现了从全省试点到示范点的华丽蜕变。

  服务工程

  践行能动司法的“试金石”

  2009年以来,随着扬州发展战略的东移,江都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大机遇,江都法院在沿江开发重大项目一条线的服务工作上创出了特色。

  “服务企业发展应立足于一个'优'字”,江都法院党组认为,“将服务靠前,挂钩服务、蹲点服务,明确责任和创新形式是关键。”

  审判业务庭和基层法庭与辖区重点企业挂钩,制度化开展大讲堂活动;立足法律服务,定期与企业开展座谈,并深入工厂企业进行实地把关;进行诉讼外经济纠纷的协调,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竭力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等等,江都法院服务企业发展的举措不一而足。

  2011年盛夏的一天,辖区内某造船企业发生一起工伤事故。死者家属与企业就赔偿问题未能达成一致,在企业办公区搭起了灵堂并将死者尸体抬了过去。

  这不但严重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更重要的是,如果耽误了工期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江都法院得到消息后立即组织挂钩庭室赶往现场组织协调,法官们忍受着高温酷暑和蚊虫叮咬,连续为当事人做调解工作,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防止了矛盾进一步激化。

  “有法院在,有法官们为企业排忧解难,我们的企业一定会越做越好。”该企业负责人事后拉着法官的手高兴地说道。

  民心工程

  增进群众感情的“暖心汤”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特殊当事人进行上门服务,这一细微创新是江都法院干警践行能动司法、为民服务理念的真实写照。

  “我们绝大部分干警包括我均来自普通家庭,对老百姓办事难都有深切的体会。当事人来法院诉讼不容易,我们的一个细节关怀可能会给当事人留下永远的温暖和感动。”江都法院院长袁江华在获悉该院执行局干警为腿脚不便的当事人徐某上门服务时,感慨地说道。

  坚持为民司法,不断延伸诉讼服务职能,也是江都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孜孜不倦的追求。“诉讼服务中心是法院的窗口。不断扩大'门诊式'、'一站式'服务成效,对于增进法院与群众之间的感情,推进法院工作科学开展意义重大。”江都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殷桂宏对此深有感触。

  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特殊群体绿色通道,在收费窗口增设POS机,在该院外网设置网上预约立案,实行非工作时间立案……江都法院在方便当事人诉讼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不断有新举措。

  创新工程

  破解发展难题的“发动机”

  “江都法院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措施,具体实在,对于人民法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很有意义。”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在审阅江都法院《关于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后做出如上批示。

  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法院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引导功能,对于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有效破解基层法院案多人少、执行难等传统司法难题,具有积极意义。”袁江华在谈到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时说。

  在裁判文书后增加附页,列明案件适用法条的详细内容,公布法院监察室举报电话、庭长及承办法官的联系方式,是江都法院又一创新举措。

  “这对于提升司法公信力和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意义重大。”该院干警在此项措施推出时一致认为。

  人才工程

  提升队伍素养的“催化剂”

  基层基础建设,队伍建设是关键,提升法院队伍人才素养是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强培训、重实践、压担子”,是江都法院提升队伍素质,特别是提升青年干警司法能力的重要思路。

  近年来,江都法院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平台,通过开展以技能比赛、庭审观摩、文书评比、应急处突技能等系列岗位练兵活动,提升干警的综合业务能力。

  为让青年干警尽快适应法院工作,胜任本职工作,江都法院还出台了《关于对青年干警实行“一帮一”传帮带导师制度的实施方案》,通过严格筛选,聘请优秀资深法官为导师,与新进干警确立“师生”关系,进行一对一的言传身教。

  “我们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与导师进行心得交流、发现不足、及时总结,'一对一'制度对我的帮助确实不小。”青年法官从该项制度中受益匪浅。

  他们在导师的指引下,业务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并连续在省级以上媒体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调研文章。

  夯实发展根基

  基层基础建设软实力要上得去,硬件设施也要跟上来。

  江都法院司法行政科科长刘英明掐着指头,算了一笔账:“自从江都法院被确定为试点单位以来,先后投入50万元用于办公设备更新,投入110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投入80万元用于新诉讼服务中心和法庭布置完善。已筹备60万元着手视频会议室和数字化档案建设,139万元二次投资经费也已落实。”

  “审判硬件设施的增强在方便当事人诉讼、提高审判效率上着实见了成效”,张律师在法庭上见到庭审三同步设施时这样笑着对法官说,“以前开庭后还要慢慢核对庭审笔录再签字,现在有庭审三同步装置了,庭审笔录同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显示器上,既可以及时纠正记录错误,又大大节约了庭审时间。”

  截至目前,江都法院已建成了1个标准化科技法庭、13个简约化科技法庭,有效运用信息化资源,增强审判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强化对执法信息汇总管理、执行行为的网上跟踪监督,让考核更加便捷高效,让服务更加便民惠民,让“阳光、高效、权威”的司法形象逐步深入人心。

  基础投资除用于常规办公设备更新外,江都法院还翻新装修了诉讼服务中心,建立了司法文化长廊、图书阅览室、干警健身室、食堂等设施,为审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从2009年11月9日经江苏高院批准、被纳入首批基层基础建设试点单位,再到2012年4月26日被江苏高院正式命名为“全省法院基层基础建设示范点”,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内,江都法院深入推动“五项工程”建设,在基层基础建设上实现了华丽转身。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机遇,我们需要迈开新的步伐。全院干警要把心思用在促进法院发展上,把精力用在司法为民上,把智慧用在破解难题上,真正发挥基层基础建设的示范作用。”袁江华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