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之光照亮心田?记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助残工作
作者:转载《人民法院报》 发布时间:2008-06-11 浏览次数:4177
(本报记者 张宽明 本报通讯员 赵正辉 沙 莉) 早在1994年,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就成立了“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合议庭”。15年来,该院审理和执行涉残民事案件2587件,保护残疾人获赔金额4000多万元,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称号。
上午10时许,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子,坐着法警推动的轮椅来到立案窗口,向法官递上了一叠书面材料。法官询问、审查后,在立案审批表上加盖了一枚绿色印章??残疾人诉讼专用印章。
“助残工作站”副站长、该院副院长林春江介绍说,这是南长法院的发明“专利”。每一件进入南长区法院的涉残疾人案件,都会盖上这枚绿色“印记”,进入该法院司法助残的绿色通道。
记者在这条绿色通道上看到,该院对残疾人的司法关怀无微不至:办公大楼门口,设立了残疾人专用通道;残疾人来访来诉,有接待专区、专用法庭、专用卫生间等;法院还专门准备了拐杖、轮椅,墙上还增设了扶手……
除了设施的便利,该院还设有残疾人服务热线;残疾人来信来访的院领导接待日;配备手语翻译人员;实行残疾人来访“首问负责制”等。
在南长法院那份长长的“司法助残”名单上,记者看到聋哑人滕某夫妇的名字。
滕某夫妇向法院申请执行4000元借款。被执行人徐某也是聋哑人,双方矛盾尖锐。法官考虑到双方都是残疾人,为徐某减免了大部分诉讼费,并多次协调达成协议:徐某分期偿还,每月支付250元。
这天,滕某夫妇拿回全部借款,对法官一个劲儿地点头致谢。
该院曾经审理过一起拆迁纠纷,被拆迁户家中有一名整日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法官积极与拆迁公司协调,最终为拆迁户安排在一楼。结案两个多月后,这位残疾人来到法院,找法官述说难处。她虽然是住一楼,但从楼道大门进入自家的房门有三级台阶,轮椅不能顺利进出。她想在自家的朝南院子的围墙上开个门,但申请未获批准。经接访的法官多方联系,残疾人的申请最终取得了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批准。
这位残疾人对记者说:“我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抱着试试的态度来找法官的,案件已审结了,法官并没有敷衍我,而是真心帮我解决问题,真是太感谢法官了”。
数据显示,南长法院受理的涉及残疾人权益的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民庭庭长陈瑜介绍说,南长是无锡老城区,人口密度高。该区现有持证残疾人约1.3万人。为更好地保护残疾人的诉权,法院对涉残案件审理实行“就近、就地、就便”原则;对一些行动不便的残疾当事人,采取“五上门”工作法:上门受理、谈话、开庭、执行和回访。
“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法院要用更方便快捷的司法服务,让他们享受来自司法的温暖,让他们获得心灵的平衡。”该院院长弓建明介绍说,近两年来,为残疾人缓减免诉讼费14.91万元;为25名聋哑人聘请手语翻译,援助费用达2.16万元。
“助残工作站”设立后,南长法院致力为涉残案件当事人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服务范围,从民事案件扩展到行政、刑事、执行等各类案件;服务对象与国际接轨??不但包括持证残疾人,而且扩大到疑似残疾人;随着条件改善,还要培养一批通晓哑语、懂得心理康复的法官,进一步优化服务,不断发展司法助残工作。
(200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