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及预防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关心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女大学生犯罪数量的增加,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大学生犯罪中,男生占了绝大多数,然而近年来,女大学生的犯罪比例显著增加,女生的犯罪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女性犯罪记录、数据正在不断增加,有关女性犯罪的程度和性质的变化急需我们做细致的科学研究。”[1]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性受教育范围的扩大,女大学生群体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的比例也逐渐增大。同样某三线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刑事案件分类统计表显示,该市1999年至2009年的十年间的违法犯罪的大学生中男女比例有了明显变化,1999年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仅为11:1,而年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2]目前,女大学生犯罪人数的增长率已超过男性,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长在象牙塔里的向日葵,过早的迷失方向,不能不叫人心痛和惋惜。

 

一、女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因素

 

(一)  欲望的膨胀,爱慕虚荣,贪图享乐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改变和错位,他们消费心理突出,把买名牌、穿名牌、开名车看作是一种时尚,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有的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的得失的尺度。而作为学生,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家庭的给与往往也是有限的,当他们对于物质的强烈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就会走入歧途。有的女生曾经说:“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对物质的追求和满足虚荣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女大学生犯罪,如盗窃、抢劫、诈骗、卖淫等违法犯罪行为。据调查显示,在校女大学生犯罪,从事卖淫和盗窃的占到了 70%,主要原因就是虚荣心过强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

 

(二)贫富差距导致心理失衡

 

目前,因家庭困难造成经济紧张而陷入困境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而贫困的女大学生心理负担尤甚、一旦遇事伤及自尊,导致心理失衡,就很容易发生悲剧。

 

(三)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步入大学校园,焕发着青春的大学时代就已来临,青年期性机能的成熟与性意识的觉醒,引起了女大学生心理上的微妙变化。[3] 恋爱对女大学生而言,已经融入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由于他们社会阅历浅,恋爱心理并未完全成熟。女大学生在恋爱中受挫能力差,往往一旦恋爱,就全身心的投入,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不能做到拿得起放的下。这种情况下,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有些大学生缺乏性责任感和性道德。有时相信性关系可以帮助其绑住一个人,最后是身心、学业、名誉都受到严重的伤害。有些女大学生喜欢阅读文学书刊,喜欢将书中的白马王子搬到现实中,他们爱情观单纯、天真,一旦遇到自己爱的人往往会不顾一切,在爱情的沼泽中无法自拔。如北京某大学新闻系女生黄某因爱上黑道老大,无法回头而走上了不归路此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又发犯罪。[4]

 

(四)依赖心理和极端心理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便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直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家庭学校包办了他们的一切,使他们缺乏独立的能力,自我意识薄弱。他们心理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恶化形成极端心理。在极端心理的控制下,大学生无法进行他位思考,而只能凭自己的想当然去做,最终无法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懂得如何求助于他人。

  当代大学生是在应试教育下培养起来的一代,生活单调、枯燥,每天围绕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内心往往比较郁闷、忧郁。此外,在大学之前,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原来的学校,往往是受到老师同学的注视,浑身笼罩光环,但是当进入大学以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以前都是一样的,大家混不相让,加之女孩子原本的敏感心里,此时,心理极易变得极端。

 

二、女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的成因

 

人的心理是意思的范畴,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过程。人的犯罪心理来源也是对客观世界消极因素能动反映的结果。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负面影响。

 

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至上”像毒雾一样,逐步蔓延到大学生的心里。虽然整个社会都在宣扬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加大”、“人生存和发展的不平等”、“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社会交往中的“市侩化”等现象。[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理所应当也成为开放的一部分,融入改革开放的大潮,大学已经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一个小型的社会,通过大学就可以看见看的社会。市场的物质性已经在大学里随处可见,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诱发刺激了女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比如社会所敏感的女大学生卖淫、当二奶傍大款的现象,甚至有些人堂而皇之在网上发帖“求包养”。市场经济给大学生带来了价值观的改变和错位,使学生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有些女大学生认为“学得好不如长得好”、“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女大学生谢力萍的犯罪经历,就是最好的诠释。她说:“我的心里压力太大,就是想找机会毁灭自己”。

 

(二)不良文化的冲击

 

所谓不良文化, 是指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偏离甚至对立的一种亚文化或副文化。[6] 不良文化的冲击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自古以来,我们要求女子“三从四德”,我们相信男尊女卑,而现代,我们要求男女平等,但实质上人有很大的不平等存在。

 

这一点在求职时尤其明显,尤其是工科类的女生,辛辛苦苦大学读了四年,各种证书都有,每年都拿奖学金,最后用人单位只要男生,很大的心理误差,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在经济全球化下,尤其随着留学学生的归来,国际的、异种的文化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强烈的碰击。多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向人们的判断力与自制力提出了挑战。有些社会上大众传媒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宣传淫秽、暴力的内容。当我们打开互联 ,到处都充斥这淫秽、暴力的信息,危害大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大学生认知偏差。一些电影、电视、广播等传媒大肆宣传不良信息,对人们心里产生了极其混乱的消极影响,诱导了一些女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三)教育机制的缺位

 

现在的大学环境相对自由、宽松,有“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秘诀,而大学生之前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从小开始就是参加培训班,所有的生活被学校、家长安排的紧凑而充实。家长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心理、道德的教育。到大学以后,突然没有人安排自己的生活,有点不知所措,而且大学生都渴求自由,比较任性。极大的落差容易产生偏激的心理,容易放纵自己。

 

(四)不良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性教育的基石,而且主导者其他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但如果家庭结构失调、破裂,家长不良言行的污染、教育不当等都可导致家庭教育缺陷。家庭教育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使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7] 家庭成员的缺损、家庭经济结构的缺陷、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谐以及家庭暴力都会对女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她们心理上的瑕疵。具备这种瑕疵或者缺陷的女大学生更容易走上不归路。

 

(五)女生性格中的不良因素

 

女生的性格特征为:温柔、文静;感情色彩较浓;细心、办事认真;胆小。这些特征在他们受到挫折时,容易走上极端,从而破罐子破摔或感情用事,实施犯罪行为。

 

三、防范女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女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的教育,提高社会认知能力。让她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端正正确看待金钱的态度,把对物质、金钱的追求,转化为对未来美好生活追求的动力。

 

(二)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抵制社会不来那个文化的冲击。设置校园网,排除不健康因素对女大学生的影响和干预。加大宣传,积极预防。

 

(三)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情况库,做好新生入学的心理健康的讲座,帮助女大学生顺利入学。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当女大学生遇有感情等问题的时候,可以有人可找,能找到倾听对象。

 

(四)重视家庭教育。培根说:“对于一切事物,尤其是最艰难的事物,人们不应期待播种与收获同时进行,为了使它们逐渐成熟,必须有一个培育过程。”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得失观,不以成败论英雄;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道德教育。

 

(五)女大学生自已要加强自我体验、有自知之明。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同时转移消极因素的影响。不过分苛求自己,合理安排学习、社交。

 

 

参考文献:

 

[1]周振想.《刑法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

 

[2] 许晓辉.河北省省会高校大学生社会化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

 

[3]莫小春. 女大学生犯罪的心理探因及防范对策[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第81.

 

[4]海剑.破解女大学生的犯罪之谜[R. 北京 法律与生活,2002.

 

[5]喻晓玲. 女大学生犯罪心理探析[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第105.

 

[6]喻晓玲. 女大学生犯罪心理探析[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第106.

 

[7]陈秀丽.我国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