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高新区,地处贫富两极:一方面有新建市级行政区产值上百上千亿元的企业;一方面有年收入仅3万元的辖区边缘村落。高新区人民法院院长吴建国说,“两极分化在这里十分突出,法院能否作为,特别是如何把群众工作做到家,让他们感受司法的温暖,成了多年来法院工作的重点内容。”2007年,法院围绕辖区企业和落后村镇,量身订制了便民司法“三机制”。有效的工作机制,让今天的辖区企业和百姓,提及高新区法院就会伸出大拇指称道:“贴心法院。”

  设立“导师制”服务创新企业

  创新企业知识产权遭遇盗版、“海归”企业水土不服、本土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如何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大局服务?为此,高新区法院为企业设立了专业巡回法庭+行业协会联动+司法建议=激励创新的“导师制”。

  高新区法院运用“导师制”为企业化解了大量矛盾。近日,又成功调解了一起技术服务合同纠纷案:原告是位于动漫基地的一家计算机服务公司,被告是位于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内的一家网络工程公司。双方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约定被告为原告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原告通过CMMI ML3咨询认证(一种专业认证),原告为此支付10万元人民币。后因被告未对原告提供足够的技术培训服务,致使原告未通过相关认证而产生纠纷。此时,设立在创意产业基地的知识产权巡回法庭的法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了解掌握了案件相关事实后,迅速与相关行政管理机关协调,并在第二天即召集双方当事人在常州创意产业基地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内开展诉讼调解工作。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现场签署调解协议,并在三日内自动履行了赔偿义务。

  设立“巡审制”覆盖各个乡镇

  常州高新区处于与镇江、无锡三市交界、城乡结合的地理位置,下辖3个街道、6个乡镇及1个工业园区43万常住人口,工农、城乡、贫富差异及地区矛盾纠纷逐年上升。为此,该院迅速出台一系列文件,构建起便民审理点+巡回法官+诉调对接=司法便民的“巡审制”。精选32名业务较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法官担任各乡镇的巡回法官,每个乡镇派出2名以上法官,每月走访,变当事人“上门诉讼”为巡回法官“就地化解”,到社区、村头对自己的“包干区”为老百姓提供法律咨询、就地立案,现场解决纠纷。

  6月的一天,某社区夫妻双方因结婚当年没有领证,生下孩子后却闹起了离婚。法官在巡回走访时揽下了这桩“家务事”,经过几个小时的耐心调解,夫妻双方终于和好如初。截至目前,高新区法院已设立18个便民诉讼巡回审理点,在大大方便群众诉讼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纠纷化解机制。近日,启动的“巡审制”三天内就为工业园区内的一家企业解决了250余万元的纠纷。原告某热电公司向被告公司采购了阀门,因质量不过关引起买卖纠纷。按诉讼流程,应对该批阀门进行鉴定,但因原告公司已经安装使用,停工鉴定将造成几十万元的损失。为最大限度地减轻诉累,巡回法官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加班加点为双方进行协调,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设立“扶助制”贴近贫困村庄

  贫困村不仅仅是指经济上,还有思想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薄。许多村没有门牌号,法院发出的应诉通知往往投递不到,法官送上门是常有的事儿。白天家里没人,只能晚上加班再去送。有的当事人收到传票置之不理,案件缺席审理,又给审执工作带来困难。为此,该院转变工作方式,用上门办案+现场指导+以案说法=惠及百姓的“扶助制”方式宣传法律,以案说法,转变村民观念,提升社会的法治风尚。

  闸北村的村民柴某于1997年承包了6亩多地后转包给梁某建成鱼塘。国家开始免征农业税后,柴某想把鱼塘收回自己经营,遂向法院诉讼。一段时间来,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频频发生,法官决定就地办案。闸北村地处偏远,开车来回就要两个多小时,双方又态度强硬不愿出庭。法官就找到原被告上门进行调解,先是说法理,再是说情理。往返6次进行调解,终于促成双方达成协议。而旁听的闸北村民也对此案件类型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了解,同类案件在该村再未产生纠纷。

  牛郎村地处偏僻,村民靠种田为生,基本没有副业。时值新北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该院孟河法庭针对良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拆迁纠纷、析产纠纷等,采取诉前化解、给政府和拆迁工作人员上法制课、现场办案等方式,配合当地政府将2000多人的拆迁安置工作在三个月内全部完成,诉前化解矛盾128起,起诉至法院的3起案件也全部以调解方式结案,无一上访和恶性事件发生,将矛盾化解在了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