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8日。

  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信访接待室里。

  “对不起,您看,我这有3个人的事情正在帮他们办,您是不是先到隔壁坐坐,这里办结了,我就请您来。”正在忙碌着的接待员陈玉浩和来访人打招呼道。来访人答应:“好的好的”,到隔壁房间坐下等待接访。

  信访室,本是喧闹嘈杂、剑拔弩张的地方,一句招呼怎么就能让人安顿下来?在陈玉浩那里,我们找到了答案:用的是一支笔,一个本,一部电话;靠的是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一张嘴,最有效的是一颗心。

  “ 7个一”,做出来的是精彩,折射出来的是智慧,更是艺术。

  大巧似拙,心贴心,

  让来访群众“信得过”

  “2005年3月22日,那是我接访的第一天,刚上班,真有点懵了。”陈玉浩回忆说:“屋子里每个人都是一张怨愤或者焦急的脸。说话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引发冲突。那时候感觉心里特别乱。”

  如何让来访人平静下来?如何让工作井然有序?接下来的日子里,细心的陈玉浩在接访中体察到,有怒气冲冲来投诉的;有怯生生徘徊不知道怎么办的;还有冲进门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慢慢地,他对各种信访人不同诉求的心理状态有了“底”。

  从接手信访起,陈玉浩也开始了他的心理思索历程,他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条分缕析。日积月累,他发现来访者往往对法律不熟悉,对案件不了解,甚至对案件的判决表示异议,但又不知道如何处理。因此,自己的工作不仅要有一般信访工作者的热情、耐心,还要能够用简明、通俗的语言释法明理。

  一天、两天,成年累月的时间推移;一个、两个,成百上千信访群众的接待,陈玉浩归纳出一套简单的工作法:“面对每一个来访者,需要'一听二看三思考'。”听,要听得进百姓说什么;看,要看得懂文书讲什么;思考,要明白来访人要什么。听得进了,才能让来访人“出气”,看得明白,才能帮来访人“顺气”,满足了来访者的合理诉求,才能让百姓“服气”。让百姓“出气、顺气、服气”成为他的行为目标。

  他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小镜头之一】来访者李兴文因租房纠纷认为法院偏袒被告,直冲冲地呵斥陈玉浩半个小时。陈玉浩给他倒上一杯水,搬了把椅子,半个小时后,待他心平气和,才开口解释。

  【小镜头之二】 一份没有送达的“答辩状”让上诉人走进信访室,质问法院为什么不将其送达自己手里。法律业务娴熟的陈玉浩仔细看了“答辩状”,告知上诉人,名为“答辩状”,实为辩论意见书,一句话消除了误会。

  ……

  温和倾听、温情阐释、温暖人心,靠着这些看似朴素、简单,甚至有点笨拙的办法,陈玉浩了结一个又一个案件,打开一个又一个心结:从事信访接待6年多来,他为11000多名来访者解决法律难题,513件信访“老大难”在他的手里尘埃落定。

  陈玉浩说:“作为一名信访接待员,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千方百计帮着办。只有心贴心,才能信得过。”

  繁事简做,面对面,

  让来访渠道“走得通”

  “……陈玉浩是个好法官!我没有白跑!感谢他在上诉期限的最后一天,帮我拿到了判决书复印件。”2008年的一天,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的信箱里,多了这样一封包含深情的感谢信。

  写信的人叫李峰,是徐州某县农民。因为判决书丢失无法上诉,他便向当地法院索要,却多次遭拒。无奈之下,只好奔波近百公里,到中级人民法院上访。

  为了一个本应拿到的判决书,让这位农民跑了近百公里,这让陈玉浩火了。他当即联系当事法官“请”他立即办妥。临走之前,陈玉浩给刘峰留下电话号码,语气坚定地说:“如果回去还办不成,你不要来回跑,就给我打电话!我一定帮你把判决书拿到手。”就这样,多次协调,几经周折,终于在上诉期限的前一天,刘峰拿到判决书复印件。

  接访之初,陈玉浩经常遇到一些难题:执行法官外出,庭审法官审案,来访人则扑个空或者一等就是半天;有些来访者希望与院长面对面……

  接访中,陈玉浩把信访接待形容为“便民之门”、“法院和群众的桥梁”。他常常思考如何使来访者更“方便”--如何不让来访人因为一点点小事来回奔波?如何让来访群众与办案法官、执行法官尽早对接?如何让来访者与院长面对面更加有序、高效?

  工作中,陈玉浩不断思考,一个个方法在他笔下诞生,一系列办公制度先后出炉:每个工作日,各庭专人全日受理相关投诉;每周三执行法官接待日,解决执行中的问题反馈;每周五院长接待日,当场交办陪同接访的庭长;涉及县区法院案件3-5件,启动重点法院接待日……现在,院长庭长接待日、执行法官接待日、重点法院接待日,已经成为来访人与院长、庭长、法官、县区法院沟通的畅通渠道。

  面对牵涉面广、时间跨度长、情况复杂而令大多数人“头疼”的涉诉信访,陈玉浩用自己的智慧,将它打理得丝丝入扣、有条不紊。他说:“建立有效机制、畅通办事渠道,才能使信访成为有序的常态。”

  大智若愚,脚跟脚

  把来访诉求“办得妥”

  “只要错了,不管大与小,都要纠正。”作为中级人民法院信访接待员,陈玉浩接待的多为涉诉来访。大到案件的判决结果,小到裁判文书的表述细节,尾追尾,脚跟脚,把事情办到底,成为陈玉浩大智若愚的处理方式。

  “我要提起刑事自诉怎么就那么难?”市民王天被人打伤,案件已由公安机关侦查终结。但是他要到某法院提前刑事自诉时却被“踢了皮球”--法院让他到公安机关拿卷宗,公安机关说必须法院才能调。在多次奔波未果之后,王天投诉到市中级人民法院。

  陈玉浩了解情况后,联系立案庭通知某法院调取卷宗,却被对方以“人手少”为借口回绝。最终,在立案庭领导“要不然,中院派人去取给你送去”的质问中,对方才派人取了卷宗。

  为帮助泰州居民刘全,协调多次,某法院才对不具备法人资格但具有支付能力的某公司执行……在陈玉浩200多本档案里,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芝麻大的事情”。然后,通过办妥这些芝麻大的事,陈玉浩为数万人解决了烦恼。

  陈玉浩说:“在信访的岗位上,要永葆亲民之情,多行便民之策,时时处处替当事人着想,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有了这样一颗心,就能在工作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无论是大点子还是小点子,不管是巧办法还是笨办法,只要能解决问题,都是好办法!”

  接访岗位虽小,无职无权,做的是跑腿磨嘴皮子、访情上报、上策下传、左右协调、沟通心灵、释疑解难等繁琐的活儿,但陈玉浩却有滋有味干得精彩。6个春夏秋冬过去了,摆在陈玉浩面前的,依旧是一支笔,一个本,一部电话。依靠着爱民的心、善于发现的眼睛、勤于聆听的耳朵,陈玉浩为百姓析事明理、解决难题,为民众打开了一座方便之门,也成就了他简单、质朴、高尚的接访人生和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