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浩信访工作室-- 全省法院系统首个以法官名字命名的信访接待室。

  这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两张桌子,几把椅子,桌上放着一摞厚厚的材料。墙壁上,挂着信访接待工作流程、礼貌用语,一幅写着”铁肩担道义“的牌匾,异常醒目。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后龙感慨地告诉记者,别看这个”小工作室“,它是法院工作的一个窗口,是法院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它既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也反映着法院的审判质量和效果,对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减压阀、稳定器的作用。

  陈玉浩的”助手“

  在陈玉浩信访工作室,时常见到不同的年轻身影,他们是法院的”新兵“,也是陈玉浩的”助手“。赵涛就是其中一位。

  嘈杂的环境,繁杂的工作,复杂的信访者,艰苦的工作环境让这名年轻女法官有点”措手不及“。赵涛告诉记者:当助理的第一天,工作室内先后来了60多名当事人,有带怨气者,有困难求助者,有无理取闹者。但陈玉浩始终如一的微笑、沉稳、专业。

  沉稳、专业,这是赵涛首堂课收获的两个关键词。她还清楚地记得,今年3月,心急火燎的宋某来找陈玉浩,请他帮忙为自己的房子解封。

  事情发生在2010年4月,宋某为朋友父亲的案件做财产担保时,自己的一套房子被查封。案件了结后,房子却并未解封。今年3月,宋某准备将该房屋出售时,遇到了难题:房屋未解封,买家要求解约并赔偿损失。然而,由于行政区划调整,九里法院被撤销,房子无法解封。

  为了房子解封,无奈之下,宋某前来信访。陈玉浩立即帮他联系到原办理法官,找到了档案,核实情况后,立即向领导汇报,院领导决定特事特办,立案庭召开特别会议,出具解除查封裁定,并派两名法官陪同前往房产部门,当场解除了房屋的查封,使宋某在最后期限完成了房屋过户手续。这一”当天接访,当天执结,当天息访“的事例,给赵涛即将开始的法官生涯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陈老师”,赵涛一直这样称呼陈玉浩。她在自己的实习日记中写道:陈老师的细心、耐心、爱心、专心、恒心,源自一份责任,一份对群众的感情。作为一名即将身着法袍的法官,这份责任和情感必须常挂心上。

  从去年以来,市中级法院安排多名年轻法官到陈玉浩信访工作室实习锻炼,他们学习陈玉浩,将“陈玉浩精神”在各自岗位发扬传承。

  潜移默化中,受到触动的除了新法官,还有一群信访者。作为一名“老信访”,老赵隔三岔五来“烦”陈玉浩。他告诉记者,从2007年至今,他几乎每天早上来,晚上走,但陈玉浩没烦他,每次都是耐心做解释工作。时间久了,两人就成了朋友。

  在陈玉浩的影响下,老赵更加理性,对陈玉浩有了更多的认同。“几年来,他变瘦了,头发少了,但唯一不变的是那颗对待信访者亲人般的心。”老赵说,有时面对一些情绪激动的当事人,他也会主动说上几句,扮演起接待员的角色。

  一个个“老赵”,现身说法,影响着形形色色的信访者。

  陈玉浩的“权力”

  “陈玉浩信访工作室”处理的是涉诉信访,主要与群众打交道,为群众办实事。

  信访工作虽只是法院的一个小窗口,接待的来访者多数对法院的判决不服或心存疑惑,在陈玉浩看来,法院赋予他的不仅有对当事人进行释法明理的职责,还有对案件进行“回头看”的“权力”。

  当记者问及陈玉浩多年接访经验时,陈玉浩说:从事信访接待工作6年多来,自己体会到,依法为来访者争权益,恰恰是我们应该行使的权力,依法协调案件牵涉的有关方面,向他们“争权”,也是我们的职责!为此,他始终不渝地遵循着一个原则,即:不能推诿、拒绝回答上访者的问题,妥善处理每一起上访,不因接访不当而引发信访不良事件。因为无论何种案件的信访人,不管他们是对法院如何裁判不理解、不认同、不满意,心存疑问或者情绪不顺,甚至火冒三丈,都要为他们依法维权,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消火、化气。

  陈玉浩将法院信访归纳为三大功能:一是承载着社会矛盾钝化器功能,信访工作是法院实现案结事了的最后防线,通过来信来访登记、案件分流处理、限时答复信访群众等,能最大限度地钝化、进而化解涉诉矛盾纠纷;二是肩负着对外服务窗口功能,通过日常文明接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法院窗口形象,落实司法为民宗旨;三是富有民意沟通渠道功能,通过公布信访电话,建立民意联络机制;通过全天候接访,建立民意摄取机制;通过法律释明,建立民意矫正机制;通过定期约访,建立民意反馈机制,全方位提升司法公信力。

  2009年,由陈玉浩提出市中级法院全面推广的“涉诉信访案件初信初访机制”,获得江苏省审判经验成果一等奖,成为全省法院学习的范本。

  目前,“陈玉浩信访工作室”已形成信访接待中心、对外服务窗口、民意沟通渠道和人才培养基地的多功能司法中心,成为徐州市法院系统的一个响亮品牌。

  陈玉浩的“后盾”

  “希望这里是信访者的最后一站。”陈玉浩说:“让信访成为一种常态,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信访制度,让情、理、法相通相融,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

  “信访群众不一定都有理,但都有原因。”这是陈玉浩常挂嘴边的一句话。陈玉浩认为,一般信访者大多数都是对判决、裁定和一些司法行为不理解,无论他们带着什么心态来,你耐心接待,循序引导,消除他们的怨气,用心释法,让刚性的法理“软着陆”,仅仅靠接待工作是不够的,因此,争取各级法院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一种常态机制,是陈玉浩边工作边钻研的“课题”。

  许某是陈玉浩曾经接待的信访群众。2006年,因和他人有经济纠纷,身为建筑公司老板的许某一度心灰意冷。在最困难的时候,许某找到了陈玉浩。此后,陈玉浩翻阅各类法律文书,不断为许某提供法律支援。案结后,陈玉浩启发老许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办实业,必须聘请法律顾问。提起这件事,老许就十分感慨:陈玉浩是我法律上的引路人!

  面对6年的酸甜苦辣,陈玉浩总是一笑置之。法院的同事们告诉记者,担任专职信访接待员的陈玉浩,经常面临一些不明真相上访人的纠缠、哭闹、辱骂、围攻,甚至精神病人的拳脚相加,但是,无论工作环境多么严峻,无论一些当事人多么不明事理,他都从不退缩,无怨无悔。市中级法院也不断总结陈玉浩接访工作的经验,不断改善接待室的条件,在安装监控、配备电脑的同时,形成了对接信访的一系列制度,为陈玉浩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对此陈玉浩深有感触:“让信访成为一种常态,让这里成为信访的终点,指日可待,自己的委屈、辛苦,都值得!健全的法治体系,常态的信访机制,是我最可依靠的后盾。”

  展望未来,陈玉浩说:“我甘愿做一块铺路石,为后来人探索经验,让后来人走得更平稳,我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