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小人物'”
作者:慈延年 杨梅花 发布时间:2011-08-16 浏览次数:1209
编者按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不断显现;创新社会管理,信访工作愈发重要。
市中级人民法院信访接待员陈玉浩,每天面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情况复杂的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无论信访群众有理还是无理、平和还是激烈,他都把每位来访群众当作亲人对待,把每个信访诉求当成自己的事情办理,看作“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来做。通过释法明理、思想疏导、帮难解困等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诠释了司法公正和群众满意的统一,满足了信访者倾诉的需要、精神上的抚慰以及正义的伸张,赢得各方面的广泛赞誉。
本报从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从陈玉浩的人生坐标、接访艺术、情感世界、价值追求等不同侧面,展现他“小人物”大境界、“小岗位”大智慧、“小事情”大情感、“小窗口”大作为的先进事迹。
6年,200多本信访日志,5300余次接访,1000多个单位家庭登门走访,辗转万余公里,破解11000多个涉法难题,513件信访“老大难”尘埃落定。
对于市中级人民法院信访接待员陈玉浩来说,这是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洒下的一串串足迹,书写并诠释着作为一名信访法官的淡定人生和崇高境界。
“为群众服务没有任何条件,没有岗位区别,没有高低贵贱,只有让群众满意才能对得住自己的良心。”
“我就是一个’小人物’!”陈玉浩是这样定位自己的。19年前,25岁的陈玉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市中院,成为一名年轻的法警。此后,他当法警,领导夸这个年轻人干练;当书记员,法官们办案都喜欢叫着他;在民事审判庭两年,他编写的案例就登上最高院公报,成为经典判例;干执行10年,没有人投诉过他。
正当同事们纷纷把敬佩的目光投向 “走红”的陈玉浩时,组织决定让他出任法院信访接待员。
从法官到信访接待员,一时间,陈玉浩迷茫了。
2005年3月22日,又一个彻夜未眠的陈玉浩,义无反顾地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信访接待室。
然而,初来乍到的一幕,给陈玉浩来了个下马威:“你们法院是人民的法院还是某些人的法院?”“给俺判案子的法官到底拿了被告多少好处?”“俺平民百姓到底还有没有说理的地方?”……一拨又一拨的信访人对着陈玉浩直嚷嚷,让陈玉浩无法心静。
陈玉浩没有纠结,更没有急躁。渐渐地,他终于明白:要想让每一位来访者情绪稳定,自己首先要做到“一做二看三听四想”,即做好服务,听进倾诉,看懂文书,想透问题。不到半年,他就进入了角色。
2006年的一天,一度陷入官司漩涡之中的信访人徐德久来到信访接待室,把材料往桌子上一摔:“你看看这个事情怎么弄的!”
陈玉浩立即安慰说:“别急,你先坐,有什么事情请慢慢说。”徐德久还没坐实,就连批评带埋怨地指戳着证据、证件、法律文书说:“就这一点事,我跑了半个多月!”陈玉浩一看文书,事实清晰,严肃道:“这真不像话!”
一句“真不像话”,徐德久听后心里很安慰,感到“还有能说话的地方”。很快,法院纠正错误,把超标执行的2万元钱依法返还给徐德久。
接下来的日子,陈玉浩成了徐德久的义务法律顾问,不仅让他避免了大大小小300场官司,还让他重拾了对法律的信任。徐德久含泪说:“没有陈玉浩,就没有我的今天。”
你倾诉,我聆听;你发怒,我服务;你说理,我思考。岁月更替,陈玉浩为民服务的热度始终不降。接访6年来,陈玉浩每个工作日都是在“恶劣”的环境下度过的。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跟着陈玉浩“学徒”不足一周,就有些“力不从心”,“不说别的,光那么高分贝的噪音,就足以让人难受!”
“在法院工作了19个年头,换了4个工作岗位,但我从不敢懈怠!”陈玉浩动情地说。“我心中有杆秤,那秤砣便是信访的老百姓!”
“信访工作是一个最基础的群众工作,作为信访接待员,要时刻将心比心,让信访人有尊严受尊重得公正!”
在陈玉浩看来,来访者大多是抱着对法院裁判是否公正的质疑而来。其中原因很多,有对法律缺乏了解的,而对裁判公正持怀疑态度的;有对法律程序不了解,而对办案法官缺乏信任的;也有个别是为泄私愤赌怨气的,等等。“相对于公众,这些人都是弱者,不仅需要理解、同情与安慰,更要让他们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享有与普通公民一样的人格尊严与对等尊重。没有将心比心的心态,就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信访工作。”陈玉浩语调深沉地说。
2008年底,陈玉浩接待了一位老信访户--冯彩云。第一次见到老人,陈玉浩一股酸楚涌上心头:自己81岁的母亲在家安享晚年,而75岁的冯大娘却为一个案子奔波了10年。
让陈玉浩犯难的是,这是一起死无对证、无从下手的“无头案”。22年前,冯彩云的丈夫和张某联合经营,后二人相继去世。冯彩云在清退张某的资产时,坚称丈夫在1992年曾以个人名义偿还过一笔10万元的贷款,但却拿不出任何证据。最终法院在判决中对此笔款项未予认定。
在冯彩云的心里,她坚信丈夫曾经说过的话。可法院多次调查取证,没有找到任何证据。看着愁云满面的古稀老人,陈玉浩紧握着她的双手:“我一定想尽办法,帮你把这个案子查到底!”
“一天不给老人打开这个心结,我一天就不能安生。”陈玉浩夜不能寐。几经周折,陈玉浩陪着冯彩云来到银行库房,把1992年该行逐月、逐日、逐笔业务从头至尾查了个清楚,结果都没有冯彩云丈夫偿还贷款的记录。傍晚,老人走出银行,拉着陈玉浩的手说:“现在查出了事情的真相,法院的判决是对的,我死也瞑目了。”
“某种程度上,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比满足他们的诉求更重要。”6年的实践中,陈玉浩切身感受并坚持着。
“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信访接待员,但我的一言一行却时刻代表着人民法院的形象。”
信访接待室是法院与信访者交流的一个平台,信访接待员则是法院设立的一个临时岗位。而在陈玉浩眼里,在信访接待室工作绝不是一个临时性的工作。他认为,信访接待室就是法院联系群众的桥梁,也是服务群众的窗口,像人的眼睛一样,容不得掺进一粒沙子。因此,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直接代表并影响着法院和法官的形象。
“绝不对信访者说一个’不’字”,是陈玉浩接访这些年来始终恪守的一个原则。他给自己立下了一条铁规:群众不愿听的他绝不讲只字,群众不愿意看的他绝不做丝毫,群众不想要的他绝不露声色。陈玉浩坚持6年从不说一个“不”字,赢得的是所有信访者也不对陈玉浩说一个“不”字。
“只要有利于息诉止访、案结事了、让信访群众满意,他们发再大的火、生再大的气、说再难听的话,我受再大的委屈,都值!”因为,陈玉浩心中有根弦:让信访者的问题激化,就等于给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社会稳定火上浇油。
“做人姿态要低,做事境界要高”。陈玉浩常常这样自勉。每当工作上遇到困难时,他总是以“我是一个’小人物’”的人生信条来说服自己。“一个下岗职工,为了一家三口的一日三餐而四处奔走,甚至背井离乡打工谋生,图的是什么?而我现在有着这样舒适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工作、善待百姓、快乐生活?”
信访当事人在陈玉浩心中是亲人,陈玉浩在信访当事人眼里是恩人。因为陈玉浩的细心,老信访徐德久被法院多执行的2万元债款“完璧归赵”;因为陈玉浩的恒心,宋振海帮朋友保全的房屋得以解封;因为陈玉浩的耐心,宋云与邻居拖了数年的楼梯纠纷终于了结;因为陈玉浩的热心,让固执老人杜庆文停止了信访的脚步……
有人形容说,信访接待员的工作是“上班有人吵,下班有人缠,路上有人拦,电话有人烦”。而这些口头禅与陈玉浩似乎没有关联。因为,他心中始终坚守一个原则:“只要你时刻把信访当事人当作亲人,再难的事情都不难。”从陈玉浩满脸的微笑与一身的亲和中,我们坚信。
“永葆亲民之情,多行便民之策,时时处处替当事人着想,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成为’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推进者和实践者。”陈玉浩的座右铭,无不诉说着这个“小人物”心中的“大境界”。
(文中涉案当事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