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 踏出司法与民意互通之路
作者:赵正辉 陆芳芳 发布时间:2011-09-05 浏览次数:1086
民事案件调解撤诉率80.2%、执行案件结案率95.84%、再审被改发率为0……去年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在审判绩效综合考评中位列全市基层法院第一。
然而,该院院长陈靖宇并不满意这份成绩单,他认为,审判绩效考核只是法院内部系统的一个评价,广大百姓并不一定认可,人民满意才是审判工作的最高标准。根据这个认识,从今年初,该院启动了“司法贴近群众大走访”活动,踏出一条以民心为圆心,从四周聚焦法院审判工作的司法与民意互通之路。
■走近居民区
了解民意 修补不足
80岁的梁老伯在老房拆迁后,担心以后会有遗产税,在新房产证上写了孙子的名字。然而前不久,孙子结婚没新房,将梁老伯赶出家门。
承办这一案件的法官分别走访了梁爷爷和孙子所在社区,将周围街坊邻居邀请到居委会办公室,集中倾听各方意见。最终,95%的人支持老人不搬,批评孙子有违孝道;5%的人支持孙子出钱给老人另租房住。
之后,承办法官马不停蹄地来到孙子家里,告之邻居的意见。孙子的脸上渐渐露出了懊悔的神色,主动提出自己租房另住,并且答应今后会好好对待老人。
循着百姓的司法热盼,南长法院设立“大走访日”,将院领导、业务骨干、青年法官研究会成员等吸纳进大走访队伍,定期走访辖区6个街道及58个社区,不定期开展巡回法庭、社区调解、回访等活动,让法官零距离接触百姓。
“百姓需要我们在哪里,我们就走访到那里。”办案多年的扬名人民法庭庭长何英有感而发。
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该院上门调解及回访涉亲情案件当事人160余次。
讼累是群众普遍反映的一个对司法不满意的热点,群众希望法院办案速度快点,效率高点,公正的实现早点。特别是在道路交通事故、工伤赔偿等案件中,受害人等着钱吃饭、治病、救命,可有时“马拉松官司”让他们欲哭无泪。
为解决百姓讼累,今年南长法院在处理道交、工伤赔偿等案件中尝试引入调解先行机制,让伤者在最短时间拿到赔偿款。
“工伤赔偿的程序很复杂,一般先要起诉确认劳动关系,再进行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认定,最后才能起诉要求工伤赔偿,其间如果遇到上诉或其他情况,职工拿到赔偿款起码要经过1年。但现在我们在确认劳动关系的时候,引入工伤赔偿先行调解机制,最快的只要1天,职工便可以拿到款项。”劳动争议庭庭长钱荣根说。
李某是无锡铭达机械制造公司的职工,在一次作业中拇指被压伤。今年3月,李某起诉要求确认劳动关系。立案当天,承办法官冒雨前往铭达公司做调解工作,双方当场达成调解协议,第二天铭达公司便支付李某工伤赔偿款35000元。
去年,南长法院道交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57天,今年在引入调解先行机制后,道交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减为18天,最短的只有1天。据统计,今年1至8月,道交案件的调解率为86.7%,较去年同期上升32.8%。
■走入复杂区
回应关切 服务百姓
今年,行政强拆改为司法强拆,法院处在风口浪尖,群众在观望这一风浪走向。南长区是无锡老城区,拆迁任务十分繁重和艰苦,矛盾异常尖锐,为此,南长法院决定工作从走访被拆迁户做起。
通过对50多户被拆迁户逐一走访,该院发现,约20%的人认为“不管谁负责强拆,我只关心拆迁补偿款。”约80%的人对法院拆迁寄予厚望,觉得“法院作为第三者,能更公正地处理拆迁问题。”
“被拆迁户大多是弱势群体,法院一定会秉公执法,维护你们的合法权益。”陈靖宇在一次走访拆迁区时对被拆迁户王某说道。
南长法院成立司法强拆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对涉房屋征收司法强制搬迁案件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的意见》《关于申请司法强制搬迁案件风险评估制度的实施意见》《司法强制搬迁执行工作预案制度》等文件,分别从立案、审理、执行等方面对司法拆迁工作给予指导性意见。
“在实施司法强拆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和风险评估工作,制订详细而可行的搬迁方案,最重要的是将被拆迁人的利益损害降到最低。”南长法院确立了工作思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目前强拆进展顺利,没有出现矛盾激化情况。
劳资纠纷也是复杂问题之一,南长法院走进企业听取两方面意见,谋求劳企双赢。
6月27日,劳动争议庭集体走访了太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江苏省首家上市公司,已经连续6年没有劳动争议纠纷。据介绍,该公司明年下半年要将整个生产基地搬到扬州,由于公司内部老职工、外地职工较多,担心职工安置分流时会出现纠纷。
“我们打算制订一个安置分流方案,但是需要法院的指导和把关,提前将漏洞和不妥之处排查出来。”公司领导陈月芳说。
“你们的这个想法很好,我们法院一定会全力配合!”钱荣根回应。
保险合同纠纷持续高发,也是社会矛盾的复杂区之一。随着保险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反映,保险是买时容易赔时难,各种各样的免责条款成了不少保险公司拒绝赔偿的挡箭牌。
法官随机走访了100位有保险经历的市民,90%的人表示,没有特别留意过保险合同中的免责内容,一般都是“保险公司让在哪里签字就在哪里签字,反正都是同一格式和内容,就算看了,保险公司也不可能为你一个人改。”
面对走访获知的情况,南长法院通过媒体公布了一系列典型案例,提醒群众谨慎签订保险合同,防止落入合同陷阱。同时,给保险行业协会发出司法建议,提醒保险公司对免责条款应当详细说明,履行告知义务。
■走进发展区
提前服务 适应发展
自2009年国务院明确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以来,南长区作为无锡传感网产业“一体两翼”中的“一翼”,被纳入核心区规划建设。两年来,该区汇聚传感网关联企业100多家,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近200名。
5月19日,民二庭走进中科怡海高新技术发展江苏股份公司。该企业是南长区传感器产业的领军企业,拥有各项发明专利及自主知识产权超过35项,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占到公司员工总数的95%以上。
“近些年,公司为加大研发力度,大量引进高科技人才,但是目前我们对人才资源管理并没有形成长远而有效的规划。”该公司总经理欧阳志锋坦诚道。
苏某是拥有高学历的海归人士,5年前被无锡一家高新企业作为高端人才引进。然而2年后,该公司发现苏某所持的美国名牌大学毕业证书为假,便要求苏某主动请辞。
辞职后的苏某将该公司告上法庭,要求确认辞职行为无效。“辞职并非我自愿,是公司胁迫的。”苏某一口咬定。
“我公司以诚信经营著称,同样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员工的不诚信行为。”该公司负责人说。
因苏某未提供足够证据证明受到胁迫,法院最终驳回苏某的诉讼请求。
通过多次走访企业,南长法院发现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持有“重市场经营管理,轻人才专利保护”的传统理念,等到假人才混入、专利技术被盗取时,才会想到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利益。
“这与大多数经营者缺乏法律预防意识有关。”陈瑜说道。为此,该院将辖区高新企业纳入司法联络员队伍序列,定期对企业的司法联络员进行法律培训,同时法院通过司法联络员了解企业涉诉风险,为企业编织牢固的风险预防网络。
中科怡海行政部经理吴素琴就是最早申请加入的涉企司法联络员,在经过半年培训后,俨然已成为“半个法官”。
银行信贷日渐紧缩,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民间资本开始活跃,典当行、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进入法院的典当纠纷随之日趋增多。2009年以来,该院共受理典当纠纷30起;之前的5年,总共才受理7起。
鉴于这类纠纷呈上升趋势,该院主动走访了江苏太湖典当有限公司。
“典当是金融服务业中的新兴行业,相关立法还不完善,自我宣传也不够,再加上行业自律不到位,很多人都将典当行当做民间高利贷机构。”该公司总经理冯世江对典当行业目前的现状表示很无奈。
“很多人对典当行的认识只停留在旧社会,那是历史带给人们的记忆。”陈瑜说,“但记忆会慢慢淡去,现在要紧抓现实。典当公司首先要确保资金来源的合法性,树行业之正气。”
今年1至8月,南长法院共走访企业47次,其中高新企业的走访率达72%,向企业发出65条司法建议(包括口头建议),企业回应率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