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警官讲“茅师傅”的故事
作者:娄银生 发布时间:2011-09-20 浏览次数:1102
人物档案:
茅劲虎,1952年8月出生,大学法律专科。1979年1月进入江苏省吴江市人民法院工作,至今已在法庭工作近32年,办案3500多件。相继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江苏省文明法官”、“江苏省人民满意法官”、“江苏省法院先进工作者”,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系统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
听说江苏省吴江市的部分公安民警拜了法官茅劲虎为师,跟班学习群众工作法,记者来到吴江,与震泽派出所的几名干警聊了整整一个下午。记者忘了自己是一个采访者,以一种十分放松的心情,倾听他们跟班学习茅劲虎的故事。
“要拜师,就要拜名师”
--副所长翁卫方
翁卫方,四十出头,中等个头儿,沉稳低调。
我和茅法官的接触比较多,对茅法官也很了解。尽管我们所是全国一级公安派出所(公安部对基层派出所综合考评之后所确定的最高级别的荣誉),但工作起来明显感觉到社区民警的矛盾纠纷调解能力、对群众工作的驾驭水平还是有所欠缺。但同时我们发现,很多疑难纠纷,前面调解过多少次调不成,而到了法庭却总可以解决。所以我们就想到了震泽法庭,想到了茅法官。
要拜师,就要拜名师。去年底,我们震泽派出所社区民警调解培训基地在震泽法庭成立,我们学习茅法官的纠纷调解法就有了这样一个平台。
应该说,茅法官给我的印象很深,我自己常听他的课,也常旁听他的庭审。说到最大的感受,他办案中有三点让我很受启发。第一是借力,自己可以完成的工作,要尽最大努力,不能完成的要善于借力;第二是耐心,调解不是一时之事,需要不断地做工作才可以获取人家的信任和理解;第三是角度,要从群众的角度想群众的问题,这样提出的解决方案就不会不近人情,自己的工作方案才会被人家所接受。
现在可以说,我们民警在调解难案的时候,都是边调解边和茅法官联系沟通。记得有一家震泽的企业,老板是台湾人,公司比较小,公司的管理制度不是很健全。一天一个工人的小孩在厂里玩耍时,被掉下来的重物砸死了。这个小孩的母亲是智障,孩子好不容易才生下来。当时,小孩死后家里亲友的情绪都很激动,一帮外省的家属起哄闹事,小孩家属提出要赔偿36万元,我们派出所在接手处理中感到很难办,便及时联系了茅法官。茅法官当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在法律和方法上给我们指导,使后来我们的办案警官在处理的时候心中有了底。起初,厂里的负责人不同意赔偿,我们按照茅法官的方法坚持调解,用耐心来化解,当这个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后,大家都很钦佩茅法官。
说实话,原先在我们的印象中,法官理论性很强,高高在上,是不怎么接触社会的那种,而我们警官是要经常出去做群众工作的。但现在与茅法官等跟班学习后,我们发现法官不仅有理论知识,而且还有很强的群众工作能力,比我们更会接近群众,更会将抽象的法律理论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的语言和方法,使得他们在化解矛盾纠纷中游刃有余。这一点,大家都说,对社区民警至关重要,日后也成了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标杆。
“做群众工作,首先是要以群众贴心人的姿态进入角色”
--青年民警赵涛
赵涛,三十五六岁,一张血气方刚的脸虎虎有神。
我前不久亲眼看了茅法官处理的一起纠纷,是一个姓李的医生告病女母亲沈明华侵犯名誉权的案子,很受感染。被告沈明华在十年前生下一个女儿,至今不能开口讲话。沈明华认为是李医生在接产时失误,造成女儿脑瘫。于是天天带着女儿到医院找李医生闹事。我们派出所、司法所对沈明华多次劝阻与教育都没有效果,而李医生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经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李医生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沈明华告上了法庭。
可沈明华却不理不睬,仍旧天天到医院吵闹,要赔偿几十万元的损失。那天,我看到茅法官找来沈明华时,沈明华就将女儿往法庭上一丢,大嚷着要法庭养女儿。很明显,被告已构成了侵犯名誉权。当时我就想,对这种不讲理的人,完全可以坚决地判她败诉。可茅法官说,如果下了那一纸判决,不仅案结事不了,而且还会增加她的怨气。茅法官走访我们派出所和司法所、计生办、医院、村委会,了解到当年沈明华在这家医院生产时,医院确实存在没有及时动手术的问题,后沈明华转院生产,由于时间拖延,造成了孩子脑瘫。
茅法官在把握事实后,反复地做被告的工作,并告诉她就医疗事故可以另外起诉,但沈明华不听,仍要医院赔偿,要不就与李医生拼命。茅法官又一次次地下乡同其亲戚做工作,表示在这个案子办完后,会去医院做工作,一并解决他们多年的宿怨。在茅法官的努力下,沈明华终于认识到自己对李医生的侮辱是太过分了。在开庭时,沈明华当着很多人的面向李医生赔礼道歉,还负担了诉讼费。案件调结后,茅法官立即与市卫生局、司法所、镇分管领导以及我们派出所的领导联系,找医院及沈明华再次就地调解,终于达成了一次性的赔偿协议。事后,我听到镇领导说,沈明华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就是听茅法官的活。
这起案件对我触动很大,茅法官没有就案办案,而是心系群众找到矛盾纠纷的症结去化解。
我感到自己在群众观念上出了问题,因为我是搞刑事的,后来转到社区做基层民警,在做社区工作的时候感觉很吃力。从这起案件中,我看到茅法官一招一式的工作方法体会很深,我学会了从当事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以后的工作受益匪浅。有一次,我在调解纠纷中,双方情绪很激动,在无法谈下去的时候,我跟茅法官学,心贴心地做工作,首先让当事人信任我,我还找来了双方的亲戚出面,最后化解了纠纷,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茅法官亲和力好,很容易得到当事人的信任。做群众工作,首先要以做群众贴心人的状态进入角色,调处群众矛盾纠纷时,才能得心应手。我想,这是我学茅法官最深的一点体会吧。
“调解纠纷,不仅要有法律素养,还要有耐心和智慧”
--青年民警刘世琪
刘世琪,三十出头,瘦高个儿,面显文气。
有一起纠纷,我至今印象都很深。12000斤大米送进食堂,买米的人却玩起了失踪。卖米人张老板拿着这张送货条子,却不知向谁讨要米款。没办法,张老板来我们派出所报警就有20多次,可我们没能解决,后来这个案子在茅法官的手上解决了,我们都很佩服,因为这个案子真的很棘手。
江西的张老板是个种粮大户,他来到吴江做大米生意,有两次将大米卖给了一个外资公司的食堂,而这都是和一个叫谈全盛的人联系的,钱也是由谈给支付的。
谁知,当张老板第三次将12000斤大米送货给谈全盛,过几天去要钱的时候,却发现谈全盛已离开了这个食堂,所有食堂的人都调换了,那个外资公司的人说谈全盛不是他们公司的人,食堂是承包给上海一家餐饮公司的,谈全盛的身份与餐饮公司是什么关系不清楚,张老板要外资公司付米款遭到了拒绝。
当那天张老板来派出所时,我们感到很为难。于是,张老板向震泽法庭求助。茅法官指导张老板办理了立案手续。庭审中,外资公司拿出了食堂是由上海某餐饮公司承包的证据,双方签有承包合同,餐饮公司的负责人不是谈全盛。张老板手中的送货单,既没有外资公司经办人的签名,也没有餐饮公司的盖章,就是说,不能证明张老板将大米送到外资公司食堂。同时,张老板又没有其他证据证明谈全盛的身份和送货单上的签字是不是谈全盛亲笔所写。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官司陷入了困境,张老板着急万分。
在跟班学习中我看到,茅法官对这位农民兄弟的处境非常同情。开庭后,茅法官按照外资公司提供的食堂承包合同中上海某餐饮公司的联系电话,几经周折联系到了餐饮公司的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说,食堂是转包给谈全盛的,承包期结束后,谈全盛早已离开吴江,听说在张家港打工,但具体住址不知道。茅法官对这位餐饮公司负责人说,如不将谈全盛找到,法院将依法追加餐饮公司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
这话很灵验,餐饮公司第二天就派人找到了谈全盛来法庭。在茅法官的一番谈话后,谈全盛没想到自己的行为属于欺诈,当即就付清了全部米款。在场的人都没想到,在开庭的第二天,张老板就领到了米款14000元。
凭法据理有情,跟茅法官学办案、学调解体会很深。我们青年警官以往在矛盾纠纷发生后,当事人找到我们时,一次两次可以,找了好多次以后,心里就开始不舒服、不耐烦了。因为我在学校里学的都是刑事侦查,对做群众工作没有概念,缺乏耐心,以前这样的事情我并没觉得有多么严重,还责怪当事人天天吵来吵去,又不是什么出人命的事情。但是在学习茅法官后,有人说我的工作态度明显好了很多。首先,耐心是我学习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当时张老板来了很多次后,我一是坚持耐心地做工作,不管有没有效果,站在对方的角度就不觉得厌烦。二是做工作有理有据,这是我学习中得到的第二个收获。把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讲给当事人听,有些东西不讲清楚,人家不理解,怎么会接受你的主张。三是做好工作要善于学习,积累经验。茅法官干到老学到老,他很睿智且很有经验,处理矛盾纠纷时对症下药,很有成效。我将学习到的茅法官的工作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受益,感到自己也成熟了许多。
明年茅法官要退休了,就要与我们分开了,我心里总有点失落,但他的工作精神一直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将是我永远的师傅。
办好案件 带好徒弟
虞向荣
与茅劲虎有过接触的年轻人,都喜欢称呼他为“茅师傅”。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茅劲虎不仅是一位公道正派的法官,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师长。
这些年轻人,既有庭内的青年法官,更多的是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大学生村官,还有社区的人民调解员、城管执法队员。他们通过与茅劲虎的亲密接触,学到了最为需要的本领--做群众工作的方法。
茅劲虎是远近闻名的“红人”,长期在基层法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处理了大量的疑难复杂纠纷,特别是调解工作很有一套,被当地群众称为慈云塔下的“老娘舅”。在千年古镇震泽及其周边地区,甚至在邻近的浙江,茅劲虎都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不少当事人打官司指名要求茅法官来审他们的案子。
渐渐地,调解成了茅劲虎的品牌,茅劲虎也成了震泽法庭的品牌,慕名来学习的也越来越多。震泽法庭庭长吴建中敏锐地感觉到,以茅劲虎为代表的几名老法官,是法庭的宝贝,他们的作用不光是要办好案件,还要带好徒弟,把多年积累起来的工作方法、工作经验、工作作风传承下来。不光要让好传统在法院内部发扬光大,还要把触角伸向院外、伸向社会,把它当作法院参与社会管理的着力点,把它当作做好群众工作的立足点。
这样的设想与辖区不少单位的想法不谋而合。比如说派出所的年轻民警,都是通过公开招考录用的,他们学历高,理论功底扎实,专业知识丰富,但他们往往是“三门”干部,从小到大,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所门,与社会的接触少,缺少工作经历,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想不到也不知道如何去了解情况、化解矛盾,遇到问题常常不知所措。一些外地来的干警,语言关、风俗关等还没有过,与群众有着很厚的隔阂,这样的状态去做工作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拜师也就应运而生。
“拜师就要拜名师”。茅劲虎自然成了首选,让他去开讲座、谈体会、传方法的邀请纷至沓来。更绝的是,派出所、城管中队等单位把调解技能培训基地建到了法庭,这样他们可以通过随岗培训等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学习,茅劲虎开庭办案、接人待物的一招一式被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随之潜移默化地运用在工作中。
茅劲虎当然很乐意担任这样的角色,恨不得把浑身解数全部使出来。他常说,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办案,群众有了困难来找你,你一定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把他们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处理纠纷,这样才有人情味,才有说服力。其实,他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扎根法庭三十多年,从来没有懈怠过一天,虽然明年就要退休了,但每年仍要办200多件案件,一点也不输给庭里的年轻人。在他看来,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识是最为重要的。有了这个意识,就会全身心地扑下身子,就会有耐心去倾听,就不会昧着良心去办案。
有了一颗感恩的心,自然就会细细琢磨说话办事的方式方法。茅劲虎的会说话、善沟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也仅仅是他工作经验的一小部分。接待当事人时满面春风,调解案件时和风细雨,一旦坐上审判台就不苟言笑,不怒自威。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色,在茅劲虎身上驾轻就熟,收放自如。年轻人普遍反映,听茅师傅接电话就是一种享受,回答问题要言不烦,启发引导丝丝入扣,对方急,他一点也不急,娓娓道来,对方蛮不讲理,他耐心诱导,不知不觉中,坚决不肯到法庭的自觉自愿地来了,坚决不肯让步的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法官的调解方案。
当然,当好师傅,人格魅力不可或缺。茅劲虎的敬业自然不必说,为了说话有底气、办案有思路,多少个夜晚都是在桌前灯下度过的。茅劲虎的老伴说,忙了一天回到家,他常常累得连话也不愿多说一句,但这么累,他每天都不忘学习。除了偶尔听听越剧外,他没有其他的爱好,连门也不串。他的自律、节俭、谨慎、内敛都是出了名的,在他眼里,每办一个案子都会感到如履薄冰,就怕自己的不公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就怕自己的不慎影响了法院的形象。
茅劲虎的努力,让他赢得了无数荣誉。但他最看重的还是多做点有益的事,让自己发光发热。别人问他退休后有什么打算,他说舍不得离开法官这个有意义的岗位,但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看着年轻人一天天在成长,心里就感到愉悦,他甘愿当一名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