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我国局部地区刑事犯罪率有所上升,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导致相当部分留守未成年子女成为失管失控的问题少年,未成年人犯罪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为进一步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力度,适应未成年人犯罪刑罚轻缓化和非监禁化的世界趋势,我国于20037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6省市试点社区矫正工作之际,即将未成年罪犯的社区矫治列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在试点工作中,也出现了个别地区未成年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现象严重,违法再犯率居高不下的突出问题。笔者现以苏北某县法院为例,2007年,该院判处未成年罪犯113人,纳入社区矫正70人,约占总人数的61.95%,因严重违法、再犯罪被收监执行12人,违法再犯罪率约为17.14%,较上年同期7人增长71.43%,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违法再犯罪率居高不下,应当引起相关部门足够重视。而且,当前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违法再犯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时间间隔较短,在缓刑期内违法再犯现象明显,初次犯罪与违法再犯罪间隔3年以下的占总数的62.5%;二是从犯罪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盗窃、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暴力犯罪或侵财犯罪;三是从犯罪现象来看,以多人结伙或团伙犯罪居多,且犯罪动机复杂,作案手段多样;四是从分布人群来看,以城镇无业社会青少年居多,约占72.45%,且相当部分是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下岗失业疲于生计而监管教育不力,另外绝大多数矫正对象是初中辍学业或初中毕后流浪社会,整体文化层次较低。

一、原因分析

1、未成年罪犯自身认识不到位。未成年罪犯因身处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较差,一些人不以违法犯罪为耻,反以被判刑为资本;法律意识和社会公德淡薄,曲解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减轻处罚”原则,虽经司法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多次教育,仍不思悔改违法再犯。

2、社区矫正衔接工作缺乏制度保障。目前,社区矫正主要是以20037月的“两院两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为依据,不便于基层实务单位在实践中操作。司法行政机关对监管对象的脱管漏管缺乏强有力的制约督促措施,对不服从监管的罪犯,建议人民法院撤销缓刑缺少法律依据,只能将极少数有严重违法犯罪情节的罪犯,转由公安机关提请撤销缓刑。

3、基层组织力量薄弱,难以承载社区矫正的重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剧,我国传统的以户籍为纽带的社会管理模式遇到极大挑战,城镇街道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建设遇到较大困难,一定程度存在人员结构老化、组织涣散无力、群众工作难以开展的倾向,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难以开展有效的恢复矫治和社会干预,致使社区矫正目的落空。

4、基层司法所职能繁杂,社区矫正力量相对薄弱。当前,基层司法所担负职能多,工作面广量大,人员紧缺矛盾突出。绝大部分工作人员是刚刚接触社区矫正工作,其业务素质不能很好适应工作要求。社区服务工作开展的不多,社区矫正工作主要还停留在登记造册、发放法制宣传材料上。

5、“审前调查意见”质量不高,缺乏约束规范。根据《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调查实施办法(试行)》(苏司通[2006]114号文)的要求,法院在开庭审理前,一般都会委托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地司法所对其家庭背景、个性特点、自我认识、帮教条件及再犯可能性等进行调查评价,并作为量刑时重要参考依据。但实践中,部分社区矫正机构出具的“审前调查意见”质量不高,不能真实反映情况,绝大部分建议法院适用缓刑,致使部分不具备条件的未成年罪犯纳入社区矫正,在考验期间违法再犯的情形时有发生。

二、对策建议

1、争取党委政府重视与支持,形成社区矫正合力。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涉及司法、民政、教育、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各方面,需各职能单位间的协调与配合,只有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矫正工作,最大限度地形成矫正合力。

2、加快社区矫正立法进程,为矫正工作提供法律支撑。对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及时加以总结,通过立法规范社区矫正活动,为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提供操作规范。同时,赋予司法行政机关行政强制执行权,未成年矫正对象无故不参加矫正活动、脱管漏管或者有其他违法情形的,可对其使用必要的强制约束手段。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社区矫正的社会基础。要着力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来带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为基层组织选配政治立场坚定、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强”型带头人,吸收部分有志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优秀高校毕业生担任“大学生村官”,促进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人员结构优化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为包括社区矫正在内的各项改革举措的推进落实奠定群众基础和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4、建立“审前调查”责任制度,规范社区矫正适用建议。对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出具失实调查意见书,并错误建议司法机关适用社区矫正的,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5、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构建科学的立体矫正网络。加强基层矫正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以适应矫正工作的需求。同时努力扩大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参与面,引导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专业特长并热心青少年事业的社会志愿者参与矫正工作,构建起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导,公安、检察、法院等其他职能单位配合,社会志愿者等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的立体矫正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