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失败”的采访-对清河法院开发区法庭女法官董坚采访手记
作者:余曼 发布时间:2010-07-20 浏览次数:1078
时间:2010年7月16日。
地点:淮安市清河区法院开发区法庭。
早就想对开发区法庭女法官董坚进行一次采访了。然而,几次相约都因她抽不出时间而作罢。
2007年10月调入开发区法庭后,董坚共审结各类民事案件1228件。其中2008年结案523件,调撤率89%;2009年结案782件,调撤率达90.01 %。连续两年结案数、调撤率位居全院第一,无一起案件信访,无一件案件被发改,2008年,她被市中院评为“和谐司法能手”并荣立三等功。
今年7月,董坚又被省高院记个人二等功。进一步坚定了我要采访董坚的决心。最终,她答应把接受采访的时间定在7月16日上午。
早8点,我比规定的上班时间提前半小时赶到了开发区法庭。一方面,想在采访前四处走走看看,熟悉一下董法官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也想在她的工作环境中找寻一下她“辉煌业绩”背后的成因。
沿着法庭办公楼的台阶拾级而上,我在四楼西侧找到了董坚法官的办公室。本以为,这么早地到法庭,董法官会不受干扰地专心接待我的采访。然而,董坚却已经在办公室里开始做接待当事人的工作了。对我这个专来采访她的“记者”,董坚却视而不见。
我站在一侧,默默地观察着。看得出,眼前的这个当事人相当激动,言辞十分激烈。原来,他是在为一个亲戚打工,原先说好的工资及各项保险却全部没有实现。董坚一边认真地听,一边不时地用笔记下一些关键词。
利用这个机会,我用双眼对这间办公室的环境进行了一次“扫描”:她和书记员一个办公室,两张办公桌上堆满了卷宗材料,但摆放得还算整齐;一盆快爬满整面墙的文竹,在这炎热的夏季里,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舒适与宁静;办公室一角,却被一块布帘隔出了一块空间,那是干什么用的?
“小余,不好意思啊,让你等了这么久。”正在我走神的时候,董坚终于向我打起了招呼。不知何时,刚才的那个当事人已经离开了董坚的办公室。
“没事。董法官,没想到你这么忙。”我笑着说。
“是啊。没想到你来得也会这么早啊。”董法官一边给我倒杯水,一边说道。
“幸亏我来得早。不然我得像去银行一样排队取号了。”我想放松一下董坚的心情,开玩笑说道。
“哈哈。我看了工作安排表,只有今天上午有一点时间,10点钟我还有个庭要开。”
“那好,我们抓紧时间开始吧。”低头看了一下时间,已经9点10分。我不再过多寒暄,直奔主题地问:“董法官,最近你被省高院记二等功,有什么心得经验吗?”
董坚刚要张口,又一个当事人进来了。原来是刚才那个当事人口中的亲戚。他一开口,就表示自己是冤枉的。因为原告经常迟到早退,虽然是亲戚,但也只能将其作出辞退处理。董坚没有说话,只是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原告来到了办公室。两人见面后,气氛立即紧张起来,互不相让,吵得不可开交。
看见双方都很激动,董坚朝我看了一眼。我明白当事人“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情,转身离开了她的办公室。
9点50分,门开了。两个当事人竟然并肩走了出来,而且还低声地说着些什么,完全不像刚才我在办公室见到的一幕。
“小余,实在不好意思啊。”送走双方当事人之后,董坚向我招呼着。
“没事。你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这么快就握手言和的?”我问。
董坚刚要开口,书记员提醒说:“还有几分钟就要开庭了。”
董坚抱歉地看着我:“你在这等会,好吗?”
我知道,她即将开庭审理的是起离婚案件,考虑到双方当事人的隐私和感受,没有邀请我去旁听。这样细心的考虑我又怎能拒绝呢?
在董坚办公室里,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之前准备的一大堆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我在思索着一会怎么样能够言简意赅的迅速完成采访。
这时,一个书记员到她办公室拿文件。我突然想起了那块布帘,于是问他。这个书记员笑着说,“里面是一张简易小床,董审判中午从不回家。在办公室里写文书,累了就在那躺一会儿。”
11点55分,董坚和她的书记员终于回到了办公室。能够看出她的脸上带有一丝疲惫。她对我说,“小余,今天真的对不住你,我们能不能另外再约时间?”
“你中午不回家吧?我采访的时间不会太长,能不能就在中午交流一下?”
“今天中午不行啊。刚才的那起离婚案子,我想还是能调就调了,毕竟那么多年的夫妻,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所以,我想利用午休时间再做做工作。下午,我还有3个庭要开呢。”
事已至此,我决定放弃这次采访。
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我的采访对象几乎没有回答我的任何问题,之前的一切采访准备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又是一次令人难忘的采访。虽然没有得到只言片语,却在整个“失败”的采访过程中让我领略到了一个“和谐司法能手”、二等功臣女法官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