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的“今日说法”
作者:王成玉 朱立龙 李砚 发布时间:2012-10-09 浏览次数:1212
2008年7月,盐城市亭湖区法院开风气之先,与盐城电视台联袂创办了《庭审实录》栏目。截止2012年8月,在盐城电视台二套每周日的黄金时段已播出109起经典案例。盐城百姓自豪地说:《庭审实录》就是盐城的《今日说法》,我们想看、愿看、爱看。
《庭审实录》经过四年打磨,一路飙红。2009年被盐城电视台评为优秀栏目;2011年被江苏省电视台评选为“江苏省名优栏目”;2012年被评为全国地方电视品牌栏目。
“大品牌”是怎样做成的?采访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选题,始终把握“三贴近”
“《庭审实录》的定位,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民生、贴近大众的原则,选题力求小、准、新,充分采用现代传媒的表现手法,全力彰显人民法院以案释法、弘扬法治、助推社会和谐的新风采。”这是亭湖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邱晓虎2008年6月6日在《庭审实录》栏目创办之初定下的“基调”。
“三贴近”、“小准新”的理念,赢得了盐城电视台的编导及本院参与策划人员的一致认同。首播第一案,《普通市民叫板规划局》,紧紧抓住了大众的眼球。
该案原告张某系市区北城路市民,他认为市规划局向盐城金时代房地产开发公司核发的某地块《建设用地许可证》的发证行为缺乏依据,程序上也存在违法情形,系违法的行政行为。而市规划局则认为自己是根据第三人盐城金时代公司提供的申请材料,依据《盐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等文件,并经内部会审后依法颁发的许可证,并不存在瑕疵。双方各执己见。张某遂一纸诉状将市规划局告上了法庭。
为确保首播“出彩”,策划们可谓煞费苦心。首先确定本案的主审法官由时任行政庭庭长、院长助理周晓文担任;其次,邀请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院长刘德林教授担任评析顾问,并将庭审场地设立该院的大法庭,诚请社会公众100多人参加旁听;与此同时,采用主持人导引、现场多机位拍摄。
首播,一炮打响!“久违了,这个栏目好得很,法院不再是那样的神秘,法官也不是那样陌生,法律也不再是那样的高深。”一位观众在给栏目组来信时如是说。
该院分管领导告诉我们:选题是搞好《庭审实录》的关键所在,四年来,他们在选题上始终加强组织策划,实行承办法官“初选”、部门负责人“把关”、分管院领导“审核”的工作模式,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精,筛选出的庭审案例都是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随后,她如数家珍地说出了一大堆上佳选题。如《老小区的新物管》、《命丧高速谁担责》以及《母亲的遗愿》等, 这些选题不仅集中回应了百姓诉求,而且帮助百姓增强了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亭湖区委书记崔浩说:“庭审实录是普法教育的大课堂,对于提升公民的法律素质和道德修养,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都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庭审,讲究情景故事化
凡看过《庭审实录》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庭审的内容丰富多样,大多以故事化叙事的手法,有情节、有悬念,更有争议焦点,身临其境,可体味人生、认知法律,极易产生强烈的共鸣。
我们了解到,在播出的109档节目中,注重情节故事化的占到95%。2010年初城郊一度盗窃案件频发,不少小偷变着手法行窃,百姓对盗窃与抢劫的概念较为模糊。为此,编导人员根据诉诸到该院的这类案件,制作了一档《从小偷到劫匪》的节目。为增强可视性,策划者特意安排节目组有表演特长的人员重演犯罪现场,将其从最初实施盗窃,到被人发现以及手持武器暴力拒捕的全过程展现在观众面前。故事化的叙述,使观众一目了然看清了小偷是如何变成劫匪的,并对盗窃和抢劫这两个法律术语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采取故事化的叙事,不仅顺应观众探究案情真相的心理要求,同时跌宕起伏的案件情节,也让观众享有推理的乐趣,并使广大观众在欣赏庭审中接受法理教育,强化防范意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十大律师刘玲从心眼里表示赞许。
“我看了《错爱》那期节目,真是太气愤了,一尸两命啊,那个男人太不负责任了,女孩死得太冤了,法院判得好,应该让那个男人付出代价!”一位观众义愤填膺地说。
这是2010年5月播出的一档节目,片名叫《错爱》,讲述的是女孩未婚先孕,未料男友已有家室,愤而投水身亡,女孩父亲怒极索赔而引发的庭审。为增强节目的悬疑感,编导们采用倒叙和插叙的采编技巧,使观众在强烈的悬疑中逐步发现真相,感知人世间的真、善、美。
呼唤公平正义,《庭审实录》别具优势。这档节目播出后,就社会公民如何承担的法律和道德责任?主持人与主审法官还约请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员进行交流,其情其景令人动容。一位退休老工人痛心疾首,眼含热泪对着主审法官说:“女孩之死,缘自法律知识匮乏,不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建议类似这样的庭审,要向社会多宣传,让我们这个社会多点爱。”
平台,激励精英在成长
“我要上庭审”、“不上庭审不是好法官”。这已成亭湖区法院最为时髦的流行语。
该院的干警为何对庭审实录情有独钟?走进该院个中之谜顷刻解开。
《庭审实录》是助推新星成长的平台。该院刑事审判庭是多年的老先进,是《庭审实录》这个宽广的天地,让他们跨进全省刑事审判工作的先进行列。据了解,这个庭每年要上《庭审实录》不下于10次,他们每次都把上庭审,作为接受社会各界检验的一次考试,通过庭审的洗礼,全庭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飞跃。一组数据可以佐证:2009年以来,该庭受理各类刑事案件2736件,2010年该庭审理的795件案件中上诉的仅有27件,而27件上诉案件无一件发回重审,件件是铁案。2009年该庭被省高院、省团委联合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2011年该庭被省高院表彰为 “全省量刑规范化工作先进集体”,今年3月,该庭又被省高院评为“全省法院廉洁司法示范庭”。原庭长、现任该院政治处主任朱岩琴被盐城市委、市政法委表彰为“全市十佳法官”,他们创造的量刑规范化工作经验已在全市政法系统推广。
《庭审实录》是催生精英成名的沃土。汪洋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凭借年均办案400件,案件调撤率高达78%的实绩,多次在荧屏上露脸,进而练就了一身会调解各类涉诉纠纷、会做群众工作的过硬本领,2010年他被评为“全省优秀法官”;2011年,被省高院表彰为“全省办案标兵”并记个人二等功;今年8月又被最高法院表彰为“全国办案标兵”。
20多名“能人”都是在《庭审实录》这个舞台上成名的,执行局周政就是佼佼者。今年3月,在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中,他发现一起5年未能执结的案件,被执行人李某因经营亏损,采取回避方法,拒绝支付张某等5位70岁老人的工资22000余元。
这是一起旷日持久的“老案”,5位老年人再也拖不起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刻不容缓!为此,周政立下军令状,10日内实现案结事了。为不再让老人流泪,他除了多方寻找被执行人下落、查询其银行存款以及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外,历经周折获得了被执行人的妻子的信息。他没有怠慢,随即对她展开了“心理”攻势,给她讲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告诉她一个人如果失信于人,看似一时得到了实惠,却毁了一生的声誉。周政的一席话使她如梦初醒,当场表态:“久拖的工资马上给付,若再不兑现,我誓不为人。”
一周后,当5位老人拿到13年前尚未得到的22000余元劳动报酬时,一个个老泪横流,张某拉着周政的手说:你把我们的事办了,我们除了说感谢、还是感谢。”
《庭审实录》恰似一朵奇葩,深植在盐阜大地上,愿辛勤耕耘的团队,面对百姓新需求,不落俗套,大胆创新,使《庭审实录》可与“今日说法”媲美,源源不断给人们送来法治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