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感受到司法改革成效
作者:娄银生 余增明 发布时间:2010-11-23 浏览次数:1072
《人民法院报》
只有司法公开才能消弭公众的猜想。江苏法院加强司法公开,保证裁判理性,提升司法公信力。11月中旬,记者赴淮安采访了解到,该市法院以全流程、多维度、信息化、能动性为着力点,努力确保当事人及社会公众“能知情、能参与、能表达、能监督”的“阳光司法”不只是一句口号,而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司法过程的始终,真正提升司法的公信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
清 浦——执行名片带来了公开
淮安市清浦区人民法院针对当前执行难的现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更新执行理念,取得明显的成效。该院1至9月份,执行工作6项考核指标从去年的全市垫底,到如今4项指标排名第一,另2项指标进入前三。
发放执行名片
拿不到执行款,还感激法官,在执行难的今天,难有这样的事,但记者11月中旬在淮安市清浦区人民法院采访时,就遇到了拿不到执行款,还感谢法官的案件。
王华明,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申请人。去年,他向清浦区法院申请执行,因被执行人长年在外打工,为躲避执行逢年过节也不回家,法官上门十多次都找不到人。王华明因迟迟拿不到执行款,而情绪很激动。
今年1月,法官向王华明发放了一张执行名片。法官向他表示,会定期告知案件进展情况,并同时公开承诺:对重大、疑难案件和执行案件中的突发事件,法院将二十四小时备勤,零时差出警,全天候执行,申请人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的确切行踪或财产线索,执行员保证随呼即到。这是清浦法院在今年1月实行的“执行名片”制度,也意味着法官与当事人的零距离接触。名片的正面印有执行法官姓名、联系电话、监督电话,背面写着最高院“五个严禁”的规定。执行法官在接到新收案件后向每一位申请人和被执行人送达此卡。
不久前,王华明得到消息:被执行人将在
更新执行理念
虽然没能拿到执行款,可看到法官们两次迅速出击,且从早上出发到此时还滴水未进。王华明很感动:“看到你们这样辛苦,我是真的理解你们了,有你们这样认真负责的法官为我们办事,我虽然没能拿到钱,但是我不怨法院。”该院领导认为:“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并不是非常准确,法官赶到指定地点时有时会扑空,有时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即使未能执结回案款,可法官们用行动赢得了申请人的理解。”。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尤其是当事人普遍认为,案子进入执行程序,就是进了保险公司,法院必须确保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实现,否则得到的就都是指责。面对这样的两难处境,清浦法院决定更新执行观念,对执行工作重新正确定位。而执行名片在法院与当事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换来了理解与支持,也在互动中实现着双赢。截至目前,该院已为1067件案件的1523名当事人发放了“执行名片”,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线索执结203起积案,标的额700余万元。
推出“执行对话”
在执行名片的基础上,该院又进一步拓宽平台,推出“执行对话”制度。 “即使法院穷尽执行方法,但只要拿不到执行款,申请人肯定会对法官产生怀疑”。执行难是清浦法院执行局长江丽一直深思的问题。而建立执行对话机制的目的就在于解决这一问题。执行对话:两个月内没有执行完毕的案件,执行人员应于期满前,向当事人通报执行进展情况,采取的执行措施、案件未能执结的原因、下一步的执行打算,并就前面的执行工作征询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多一次对话,多一分理解,少一点对抗,通过这个平台,变被动解释为主动告知,赢得当事人的理解和信任。
据介绍,该院今年执行案件数增长超过30%,而执行投诉率却降为“
清 河——“审务超市”带来了效能
“许法官,我要向你问一问我和邻居的矛盾该怎么解决……”在淮安市清河区人民路社区居委会,激动的张大婶还未坐定就说道。“大婶,别着急,慢慢说。”说话间,清河区人民法院许曙芹法官已将一杯热水送到大婶手边。这是近日发生在清河法院社区“审务超市”内的一幕。
清河地处淮安市主城区,发生在社区的物管、停车、赡养、婚姻、继承等矛盾纠纷层出不穷,如何才能让百姓知法、懂法,如何才能把纠纷降下来?去年下半年,清河法院党组一班人深入辖区内的37个社区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经研究论证后,社区“审务超市”应运而生。该院积极争取辖区社区居委会的支持和配合,在社区设立“审务超市”,在全院选任37名法官担任37个社区的驻区法官。逢双周六下午为社区“审务超市”开放时间。社区群众可以在这一时间段进入“审务超市”,向驻区法官“采购”与法律相关的各类问题。除规定的开放时间外,“审务超市”还实行全天候电话咨询服务。在每个社区居委会墙上都有驻区法官联系牌,有法官照片、联系电话。社区群众如遇紧急法律问题,只要拨一个电话,驻区法官便会及时地提供温馨的法律服务。“我们驻社区法官与社区居民,平时一有问题就及时沟通,这既有效解决了矛盾纠纷,也拉近了法官与群众的距离,推动了司法公开,提升了司法公信”,该院潘院长如是说。今年以来,“审务超市”37名驻区法官现场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共600多起,宣讲法律知识137次,人均接受法律咨询80余人次。进入诉讼程序的社区内的矛盾纠纷同比下降21.7%。
除了在“审务超市”开展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服务外,不少驻社区法官将庭审也“搬”进了“超市”里,让社区居民面对面地观摩庭审,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破除司法神秘。如前不久,某小区物管公司将拖欠物管费时间较长、数额较多的几个重点户告上法庭。清河法院受理该案后了解到,不少小区管理中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为此,该案主审法官将庭审活动移至到了他所驻的小区“审务超市”中。星期六下午。小区“审务超市”中,悬挂起一条“清河法院庭审进社区活动”横幅。横幅下方,审判席、原告席、被告席的桌椅依次排开。“这里,我们的驻社区法官要开庭审案了。”2点刚过,超市里就涌来了不少旁听群众。2点半,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庭审开始。不一会儿,旁听的人员便从庭审活动中听到了案件的来龙去脉,原来被告席上坐着的是拖欠了物管费的呀。1个小时后,该案得以圆满解决:双方调解结案,被告补交了拖欠的物管费。庭审结束了,但法官并没有撤离审判席,而是开展了就案讲法,并回答了现场群众提出的若干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法律常识。后来,从该社区物管那里传来消息,该小区中主动交纳物业管理费的就多达65户。
淮 阴——民意沟通架起了桥梁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确保当事人及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创新代表联络方式,搭建起一座沟通民意的桥梁。“通过与人大代表面对面的交流、心连心的沟通,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信任度不断增强。”淮阴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葛志胜对该院的司法公开工作很是满意。
“我是在新奇和感动中完成了这次参观之行的。淮阴区法院组织开展的开放日活动,使我们消除了对法院工作的神秘感、增加了信任感。”一名人大代表参加“法院开放日”活动后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该院自
在社会各界关注的“卖豆饼老太捡钱成被告案”公开开庭审理中,4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了庭审全过程,葛志胜在庭审后表示:“该案的成功审结,结果不仅让当事人满意,也使高度关注此案的社会各界和媒体满意,经验值得总结。”邀请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是该院坚持多年的做法,该院制定了《人大代表旁听案件庭审工作办法》,对邀请的次数、规模、案件类型等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同时,每月初将本月开庭的案件报送人大内司委,方便人大代表有选择的旁听庭审。近两年,邀请区、乡两级人大代表旁听庭审16场次700人次。
深入开展法官联系村居、联系企业和院领导挂钩重点项目的“两联一挂”活动,将司法公开信息送到千家万户。该院联系了江苏振达钢管厂、淮安民康油脂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召开法企座谈会、发放法企联系卡,为企业解决运营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得到了企业负责人的赞扬。该院64名法官担任65个行政村的法制指导员、8名院领导挂钩淮阴软件园等11个重点项目的做法,均得到了上级法院和区委领导的肯定。
不断扩大司法公开的范围,该院立案、审理、裁判、执行等流程公开,提高司法透明度,让人民群众清清楚楚打官司;畅通院长接待日、公布监督电话等多种沟通、互动渠道,从多个方面确保司法公开;着力以能动司法推动司法公开,加强司法建议、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公开司法服务举措,加大司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力度,采取建立诉讼服务中心、加强立案救助、设立执行救助资金、开展巡回审判等多项措施,方便群众诉讼,方便群众接近司法公开。
通过开展“十百千”法律宣讲和“百场庭审观摩”、“百件司法建议”、“百场就案讲法”和“百场巡回审判”等活动,淮阴法院送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万余人接受到法律教育与服务。不断加大司法公开宣传力度,促进司法公开,近年来,该院共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宣传稿件2909篇,其中国家级193篇,省级86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