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一片护水乡
作者:孙冬筠 发布时间:2010-12-28 浏览次数:1306
“阳澄湖美,巴城蟹肥”,昆山市巴城镇因水乡美景和闸蟹美味而闻名全国。每年秋冬闸蟹上市之季,各方游客络绎不绝,大家在品尝湖鲜、观赏湖景的同时,更对这方安定和谐的人居乐土钟情不已。为依法保障巴城镇区经济社会发展,昆山法院专设巴城法庭,立足审判职能,妥善化解各类矛盾,仅2010年就审结各类纠纷458件,有力促进了镇区平安法治建设。对此,巴城镇党委书记沈一平表示:巴城和谐稳定,法庭功不可没。
诉前调解:畅通矛盾纠纷速决通道
巴城法庭下辖巴城镇、石牌街道、正仪街道、陆杨街道以及玉山镇的唐龙、新江、新生三村,管辖面积175.21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9万。审判人员肩上的担子着实不轻,但法官们却说:“法庭工作虽忙,但办案质量不能降,要确保镇区群众及时实现合法权益。”
2010年2月,外来务工者杨某在帮本地人王某搬运机器时轧伤脚致小腿骨折,为治伤花去2.2万元医药费,但王某却拒绝支付任何费用。双方因赔偿问题多次发生肢体冲突,几经派出所调解未果后,杨某将王某告上法庭。为便利外来务工人员诉讼,确保伤者的后续治疗,立案法官迅即联系派出所和村委,找到被告方组织调解一天时间,通过法律解释和案例教育,终于促成双方达成协议并当场履行。拿到赔偿款的杨某倍感欣慰地表示:“打打闹闹一个多月,没想到来法庭一天就拿到赔偿,我现在可以安心回老家养伤了!”
这只是法庭便民诉讼、速决纠纷的一个缩影。自2009年成立以来,法庭共诉前调处矛盾纠纷198起,解决纠纷标的额达2162.48万元。通过诉前调解,有效缩短审理周期,切实将司法惠民落到实处。
和谐诉讼:确保民事审判案结事了
“公正、诚心、耐心、细心”是巴城法庭一以贯之的八字调解法。通过到庭调解、就地调解、委托调解等多种方式,小法庭发挥优势,施展着维稳一方的大作为。2010年,法庭审结案件的调撤率达72.27%,97.2%的调撤案件均自动履行,保持了无一超审限、无一改判发回、无一上访缠诉的“三无”记录,真正做到和谐司法、案结事了。
2009年6月,受金融危机影响,某房产公司资金匮乏,开发楼盘迟迟未完工,购房方75人纷纷诉至法庭,要求解除房屋买卖合同,退还购房款。因购房者来自江浙沪各地,起诉前曾多次向各级政府部门信访上访,该批案件矛盾尖锐、标的额巨大,处理效果对地方稳定和司法权威有着重大影响。经法庭集体研讨,承办法官逐一与当事人沟通,七次组织双方调解,终因被告资金不到位而未成。2009年10月,法庭依法出具解除房屋买卖合同的判决书。考虑到判决一旦执行,陷入困境的企业可能倒闭,楼盘也极可能沦为烂尾楼,地方经济将受到不小冲击,法庭并未因案结而放弃努力,而是在二审期间积极设计调解方案,多次接访、反复解释,最终促成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购房方撤回上诉。2010年4月,案件执行款顺利发放到位,一起矛盾尖锐、影响重大的群体性纠纷得以妥善化解,既保护了当事人权益,又树立了司法权威,更维护了地方稳定。
扎根基层:构建矛盾纠纷化解网络
作为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如何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是巴城法庭不断思考的问题。该庭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为契机,构建“法官联村”机制,深入群众,深入村居,真正实现司法为民便民。
2010年,联村法官陆续走访辖区内各村60余次,并与当地村委干部、调解员及群众代表进行座谈,了解各村基本情况。定期对联系村潜在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梳理,认真调处,并给予法律指导。活动开展以来,共排摸化解矛盾纠纷54起。法庭还积极加强与司法所、派出所、人民调解委员会之间的联动互动,共同构建矛盾纠纷化解网络。
2010年5月,法庭联合派出所妥善化解一起缠访一年之久的租赁合同纠纷。来昆务工的李某因与王某就房屋租金未达成一致而发生纠纷。派出所多次调解,但李某主观地认为自己是外地人,王某是本地人,相关部门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多次给市领导、纪检委、政法委等部门写信甚至闹访。法庭获知情况后非常重视,决定与派出所联合开展调解。立案后,法官向李某介绍诉讼程序、办案纪律及违纪后果,打消了李某早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顾虑;同时向双方分析利弊。通过法官一整天的耐心细致调解,双方终于当晚8点达成调解协议,李某也被法官的真诚和耐心打动,当即表示不再信访。
如今,巴城法庭的法官们依然在岁末辛勤忙碌,为了让美丽的水乡在2011年前景无限,法庭正一如既往地为水乡发展与社会和谐构思着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