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感化迷惘的心灵
发布时间:2005-11-08 浏览次数:1399
本网宿迁讯:“每个人都有错但只有愚者才会执迷不悟”,“接受教育,重塑自我,走向新岸”。在泗阳县人民法院刑庭办公室里总会见到这些充满哲理、温馨感人的标语,折射出少年审判人性化的光芒。在“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中,该庭的法官们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犯罪的现象,他们掩卷深思:我们的少年审判行为是否到位……当他们捧着一本本沉甸甸的案卷,他们总会自我叮嘱??用爱感化迷惘的心灵。
亲情感动,功在庭前
审理少年案件的法官时常考虑这样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会犯罪,是什么因素导致他们犯罪”?为此,他们将调查犯罪原因作为开启未成年人教育之门的钥匙。在一起不满17岁的黄某盗窃案中,承办法官经过庭前调查得知:黄某母亲因精神疾病走失,父亲长期外出,对他和哥哥不管不问;他刚小学毕业,上学期间成绩较好,因一人在家,没有信心上学而辍学,爱好上网,因没有钱继续上网而实施盗窃。法官通过与黄某交谈,感到黄某对前途和生活充满失望情绪。了解这些情况后,赵法官经过多次走访,在确实找不到黄某父亲的情况下,向黄某的舅舅、舅妈、姨妈、哥哥做工作,经他们同意,黄某的哥哥作法定代理人、黄某的舅舅自愿作为辩护人。法官在庭前与黄某的亲属商定黄某刑满后由哥哥将黄某带在身边并进行照顾、管理。当庭审中,黄某看到这些亲人都关心自己,姨妈为自己交纳罚金,哥哥以后会将自己带在身边,舅舅、舅妈都送来问候,黄某感受到亲人的温暖,顿时泪流满面,积极表示认罪悔改,重新作人。
在近年来的实践中,该庭法官经过积极参与庭前调查,能够充分了解被告人的成长环境、犯罪原因,为庭审教育、庭后帮教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调查中,先由未成年被告人本人填写《未成年被告人基本情况及犯罪原因调查表》,由其法定代理人填写《未成年被告人家庭情况及犯罪原因调查表》,同时又到未成年人所在学校、单位、基层组织、派出所以及周围群众调查,从而掌握未成年被告人的性格、爱好、有无前科劣迹、交往人员、经常出入场所、学习及工作表现、家庭状况、犯罪的主、客观原因。结合庭前调查了解的有关情况拟定庭审计划,为庭审教育、感化、挽救功能的发挥作好充足准备。
温情感化,寓教于审
未成年人易冲动但又具有比成年人更好的可塑性。该庭结合未成年被告人的智力发育程度和心理状态,在庭审中态度严肃、和蔼,用语准确、通俗易懂,语气平和,耐心启发,保持庭审气氛和谐;增设了宣判后的教育程序,着重实施教育、感化、挽救工程,并视为与庭审同等重要的地位看待。邀请公诉人、辩护人、法定代理人、其他近亲属、学校或单位、基层组织人员参加,并与他们协商教育、挽救、感化未成年人的方法,以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审理王某抢劫案中,据王某家人反映,王某性格固执,从来不听劝。杨菁法官在庭审中,为了调和父子的关系,告诉王某,父亲因为他犯罪急出重病,却连药费都舍不得花,庭前为他多方奔走借钱,希望主动交纳违法所得和罚金为王某争取从轻机会。杨法官指出,王某父亲平日对其严厉管教是对他抱有很大希望、恨铁不成钢的表现,严厉的管教亦是父爱表达的一种方式,希望王某能领悟这层道理。王某本来认为父亲对自己不够好,当了解这些情况,并听取杨法官的分析后,终于悟出父亲的用心,后悔莫及,流下了悔恨的泪,他向父亲保证出狱后一定作个听话的孩子,学本领,以劳动创造财富,悉心照顾父亲。
真情感召,重塑自我
未成年犯如果没有谋生本领和精神依托,再犯罪的可能性非常大。该庭法官们为此将挽救未成年犯的工作向庭后延伸。为了掌握每个未成年犯的改造情况,便于开展回访工作,该庭对2001年以来的所有未成年犯均建立了帮教档案,实现对未成年犯的规范化、常效化回访和管理。对每个帮教对象,均指定专人作为责任人,具体负责回访等相关帮教工作。深入未成年人家庭、社区或学校,侧面、充分地掌握帮教对象的综合情况。由于未成年犯一般尚处于学习文化、技术的年龄阶段,该庭法官在他们求学、就业方面遇到困难和阻力时,都主动与相关学校和用工单位协调,解决他们的问题,使他们尽早融入社会,走上正常健康的生活道路。该庭审理的李某寻衅滋事案,因李某毕业后无事可做,父母感情不和,父亲长期在外,没人关心他。判决后,杨法官找到他的父母,与他们协商,为李某找一份工作或职业,使李某以工作充实生活,不再走犯罪道路。李某的父亲被杨法官的热心和爱心感动,一个无亲无故的人尚能为自己的孩子作长远考虑,自己对孩子关心太少,实在有愧于他,于是帮李某成立汽车配件门市,李某现在已能独立经营,技术深得客户信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该庭在未成年案件延伸帮教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再犯罪率降到历史最低。日前,该庭对未成年缓刑犯开展一次大回访活动,通过回访,进一步加强与罪犯、社区矫正中心的沟通,并为下一步如何加强帮教制定有效方案。
泗阳县人民法院刑庭法官们将爱心倾注于未成年犯审教工作,当看到一个个迷失的心灵找到方向和希望,看到一个个家庭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恢复生机,看到社会上未成年犯再犯罪率成逐年减少趋势,该庭法官们更坚定了在少年案件审教中继续实施爱心工程的信念。
亲情感动,功在庭前
审理少年案件的法官时常考虑这样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会犯罪,是什么因素导致他们犯罪”?为此,他们将调查犯罪原因作为开启未成年人教育之门的钥匙。在一起不满17岁的黄某盗窃案中,承办法官经过庭前调查得知:黄某母亲因精神疾病走失,父亲长期外出,对他和哥哥不管不问;他刚小学毕业,上学期间成绩较好,因一人在家,没有信心上学而辍学,爱好上网,因没有钱继续上网而实施盗窃。法官通过与黄某交谈,感到黄某对前途和生活充满失望情绪。了解这些情况后,赵法官经过多次走访,在确实找不到黄某父亲的情况下,向黄某的舅舅、舅妈、姨妈、哥哥做工作,经他们同意,黄某的哥哥作法定代理人、黄某的舅舅自愿作为辩护人。法官在庭前与黄某的亲属商定黄某刑满后由哥哥将黄某带在身边并进行照顾、管理。当庭审中,黄某看到这些亲人都关心自己,姨妈为自己交纳罚金,哥哥以后会将自己带在身边,舅舅、舅妈都送来问候,黄某感受到亲人的温暖,顿时泪流满面,积极表示认罪悔改,重新作人。
在近年来的实践中,该庭法官经过积极参与庭前调查,能够充分了解被告人的成长环境、犯罪原因,为庭审教育、庭后帮教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调查中,先由未成年被告人本人填写《未成年被告人基本情况及犯罪原因调查表》,由其法定代理人填写《未成年被告人家庭情况及犯罪原因调查表》,同时又到未成年人所在学校、单位、基层组织、派出所以及周围群众调查,从而掌握未成年被告人的性格、爱好、有无前科劣迹、交往人员、经常出入场所、学习及工作表现、家庭状况、犯罪的主、客观原因。结合庭前调查了解的有关情况拟定庭审计划,为庭审教育、感化、挽救功能的发挥作好充足准备。
温情感化,寓教于审
未成年人易冲动但又具有比成年人更好的可塑性。该庭结合未成年被告人的智力发育程度和心理状态,在庭审中态度严肃、和蔼,用语准确、通俗易懂,语气平和,耐心启发,保持庭审气氛和谐;增设了宣判后的教育程序,着重实施教育、感化、挽救工程,并视为与庭审同等重要的地位看待。邀请公诉人、辩护人、法定代理人、其他近亲属、学校或单位、基层组织人员参加,并与他们协商教育、挽救、感化未成年人的方法,以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审理王某抢劫案中,据王某家人反映,王某性格固执,从来不听劝。杨菁法官在庭审中,为了调和父子的关系,告诉王某,父亲因为他犯罪急出重病,却连药费都舍不得花,庭前为他多方奔走借钱,希望主动交纳违法所得和罚金为王某争取从轻机会。杨法官指出,王某父亲平日对其严厉管教是对他抱有很大希望、恨铁不成钢的表现,严厉的管教亦是父爱表达的一种方式,希望王某能领悟这层道理。王某本来认为父亲对自己不够好,当了解这些情况,并听取杨法官的分析后,终于悟出父亲的用心,后悔莫及,流下了悔恨的泪,他向父亲保证出狱后一定作个听话的孩子,学本领,以劳动创造财富,悉心照顾父亲。
真情感召,重塑自我
未成年犯如果没有谋生本领和精神依托,再犯罪的可能性非常大。该庭法官们为此将挽救未成年犯的工作向庭后延伸。为了掌握每个未成年犯的改造情况,便于开展回访工作,该庭对2001年以来的所有未成年犯均建立了帮教档案,实现对未成年犯的规范化、常效化回访和管理。对每个帮教对象,均指定专人作为责任人,具体负责回访等相关帮教工作。深入未成年人家庭、社区或学校,侧面、充分地掌握帮教对象的综合情况。由于未成年犯一般尚处于学习文化、技术的年龄阶段,该庭法官在他们求学、就业方面遇到困难和阻力时,都主动与相关学校和用工单位协调,解决他们的问题,使他们尽早融入社会,走上正常健康的生活道路。该庭审理的李某寻衅滋事案,因李某毕业后无事可做,父母感情不和,父亲长期在外,没人关心他。判决后,杨法官找到他的父母,与他们协商,为李某找一份工作或职业,使李某以工作充实生活,不再走犯罪道路。李某的父亲被杨法官的热心和爱心感动,一个无亲无故的人尚能为自己的孩子作长远考虑,自己对孩子关心太少,实在有愧于他,于是帮李某成立汽车配件门市,李某现在已能独立经营,技术深得客户信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该庭在未成年案件延伸帮教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再犯罪率降到历史最低。日前,该庭对未成年缓刑犯开展一次大回访活动,通过回访,进一步加强与罪犯、社区矫正中心的沟通,并为下一步如何加强帮教制定有效方案。
泗阳县人民法院刑庭法官们将爱心倾注于未成年犯审教工作,当看到一个个迷失的心灵找到方向和希望,看到一个个家庭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恢复生机,看到社会上未成年犯再犯罪率成逐年减少趋势,该庭法官们更坚定了在少年案件审教中继续实施爱心工程的信念。
文章出处:泗阳县人民法院
文章作者:赵春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