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外来农民工遇到法律方面的难事两眼一抹黑,现在,不出社区就能找到法官为我们指点迷津了!”59,在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打工的安徽籍农民工张金林为一起劳动争议纠纷向“四海家园法官工作站”的王锦辉法官进行咨询后,感到心里有底多了。

 

  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德新说:“开发区法院在外来人口密集的社区建立了7个法官工作站,运行10个月以来,共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600余件,解决争议标的额近1800多万元。”

 

  在南通,像法官工作站这样的诉讼服务模式已是遍地开花,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快车道”。2010年,全市法院诉前成功化解各类案件15115件,调解成功率达90.99%,全市基层法院的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5.34%,有12项审判质效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考评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膺全省法院矛盾纠纷化解先进集体。今年4月,南通中院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荣记集体二等功。与此同时,收案数呈现平稳回落,今年1月至4月降幅高达8.1%

 

  南通中院院长马志相介绍,经过几年的完善与发展,诉讼调解已经成为南通法院的重要品牌。然而南通中院在市级机关作风建设效能考评中却屡次无缘进入先进行列,为什么在案多人少、案件调撤率连年攀升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却还是不满意呢?经过充分调研,南通中院党组提出在全市法院实行“法官下沉、案件下移、政策下倾”的“三下工程”,要求把法庭设到经济发展的最前沿,让法官深入到人群密集的社区,把案件办到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村镇,最优化地将审判资源布局到矛盾纠纷化解第一线。

 

  南通全市法院充分利用地方乡镇撤并的有利时机,在人口相对集中、流动人口较多、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主城区、工业园区、沿海沿江港口新城增设了9个人民法庭,全市人民法庭总数从19个增加到28个,法庭人数也从170人增加到300人。紧接着,南通市把人民法庭建设作为当地重点建设项目来抓,多方筹集资金,宁亏机关,决不亏基层。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28个人民法庭通过整体搬迁或扩建,实现办公区、审判区、生活区分离。在物质装备上,庭审“三同步”最早建到全市人民法庭。2006年至2010年,全市28个人民法庭审理民事案件10万余件,占全市法院民事收案总数五成以上,调解撤诉率从69.13%上升到84.56%,案件上诉率从8.3%下降到2.76%,案件发回改判率从1.45%下降到0.08%,有近6万余件民事纠纷通过法庭调解得到妥善解决。

 

  今年初,南通中院又对“三下工程”进行拓展和延伸,在多次调研和论证之后,把2011年确定为全市法院“社会管理创新年”,提出了“十百千万”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十”即出台完善诉调对接、深化行政首长出庭、实施阳光审判、延伸司法救助、促进诚信体系建设等十大创新工程;“百”即制定《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百个项目大联动”责任分解书,把十大工程详细分解成112个子项目,落实到每一个职能部门,序时推进;“千”即组织开展“千名法官结对群众”,每位法官必须至少结交一位困难群众朋友,定向联络一个村居,将服务送到老百姓心头;“万”即开展“万起案件关注民生”活动,通过开展巡回审判、送法进村居、进校园、进企业,将案件办到老百姓的田头、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