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正在积极遴选指导性案例
作者:周斌 发布时间:2011-05-19 浏览次数:1052
聚焦案例指导制度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研讨会上获悉,目前,最高人民法院正在积极遴选各地法院推荐的指导性案例,在经过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将发布第一批指导性案例。
最高法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负责人说,最高法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类似案例时应当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是发布指导性案例的唯一主体,各高级法院除推荐指导性案例外,可以发布参考案例或者参阅案例。
据介绍,自1985年,最高法通过创办《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探索以发布典型裁判文书与裁判摘要的形式指导全国法院审判、执行工作以来,案例指导工作稳步推进。1999年10月,最高法出台《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规定最高法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公布指导法律适用问题的典型案件,供下级法院审判类似案件时参考。2005年,最高法制定“二五”改革纲要,要求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2009年2月,中央政法委出台文件,要求中央政法机关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案例指导制度,减少裁量过程中的随意性。
该负责人表示,建立中国特色的案例指导制度,是创新和完善司法业务指导方式,提高审判质量的重要举措。最高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形式指导审判工作,有助于及时针对新类型、社会热点以及疑难案件作出指导,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统一司法尺度,对于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具有重要作用。人民法院通过这一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案例指导及时实用法官离不开
法官感受
从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开始刊登案例,历经27年风雨,新时期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在争议中渐入佳境。作为案例指导工作的最大实践主体,基层法官对案例指导有何评价和看法?
对于案例指导工作的顽强“生命力”,陈燕萍用4个字予以概括:司法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诉讼案件持续增多,一般基层法官年平均需要审结的案子高达两三百件,加上审限规定和调撤率等办案质效指标的考核,法院负担越来越重。”陈燕萍说,司法资源的不足,迫切需要提高办案效率。而推行案例指导工作是出路之一。
她举例说,几年前,包括靖江法院在内的江苏很多法院都遇到了涉及出嫁女土地权益的诉讼,由于国家取消农业税等惠农政策,以及城市化进程导致土地升值,该类案件多发。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根据各地上报的案例情况,形成指导性文件,为法官处理同类案件提供了参考性规则和方法,提高了审判效率。
“推行案例指导工作,也是促进司法公正廉洁的需要。”陈燕萍认为,案例指导有利于统一裁判尺度和审判标准,约束法官自由裁量权,实现同案同判,促进司法公正,预防司法腐败。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离不开案例指导。”宋鱼水说,这是她20年基层审判经历的深切体会。
她解释说,法官在办理案件中,经常会遇到事实上或法律上的难点,为对当事人负责,法官决不能闷头办案,而需要积极寻求指导。“指导无非4种:学习或查阅法律、司法解释;法官同行帮助;咨询学界的观点;案例指导。”宋鱼水认为,对于法官而言,案例指导往往更加注重细节和操作,更加及时和实用。
“我在审理案件中遇到难点时,经常查询相似案例,认真研究,有时还联系该案承办法官进行讨论。在此期间,案例可能给我启发,我可能被承办法官说服,借鉴审判该案例的规则;也可能我说服承办法官,在讨论中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宋鱼水说,不管案例指导对个案产生怎样的结果,都将有助于一名法官的成长。
陈燕萍认为,特别是对于“三门”法官,即出家门、校门,刚到单位门的年轻法官,更加需要案例指导,从中学习和吸收法官前辈们的智慧和经验,以更快更好地适应审判岗位。
“推行案例指导,不仅是法官受益,更重要的是民众受益,是司法为民的需要。”宋鱼水说,这也是她为案例指导制度鼓与呼的重要原因。
有一起案例她印象深刻,那是她不久前办理的一起音乐著作权纠纷案件,她以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对这类案件的规范性意见对双方争议进行分析,结果当事人非常认同,并很快达成调解协议。“因为当事人觉得,法官依据意见作出的分析,是多数法官的共同认识,说服性强”。
“而法院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或典型案例,能够让广大群众更容易了解法律、学习法律,起到普法的作用。同时,当事人对发布的案例进行比较,不但可以有效监督法官的审判行为,还能降低诉讼预期,便于法官做矛盾化解工作。”宋鱼水表示,如此还能够减少群众对法官审判工作和职业道德的猜疑和误解,有助于进一步树立司法权威。
遴选发布案例要淡定
专家建议
吴英姿(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案例指导是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司法不统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应大力支持。但在探索案例指导工作中,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对此,我有3点建议:
应进一步明确案例指导的定位,即实现司法统一、同案同判。目前一些法院在探索中过于强调对法官审判行为的监督。监督不是案例指导的主要功能,如果过于强调,今后设计制度时可能会偏重监督手段,比如用错案追究这种严厉的方式约束法官,导致法官丧失独立性,甚至不敢判案。
应进一步弱化法官对典型案例中判决要旨的依赖。一些地方法院发布的案例过于强调判决要旨,容易导致法官对抽象规则的依赖,而忽略对类似案件识别技术的养成。发布的案例应把案件事实、判决理由完整呈现,由法官自己发现规则。
应进一步完善案例遴选机制。一些地方法院发布案例时热衷于新奇特、疑难案例。越是这样的案例,越包含复杂的利益冲突,对新奇特、疑难案例审判确立的规则,未必是科学合理的,更谈不上成熟,遴选时一定要慎重。同时,法院遴选发布案例要淡定,应耐心让社会广泛参与案例的评议,一个案例只有体现和内含多数人的利益诉求,才真正具有指导性、参照性。
江苏:新型案例一立案即跟踪
地方经验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了全国法院20个典型案例,其中有10个来自江苏法院。”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孙辙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研讨会上表示。
据孙辙介绍,近年来,江苏省各级法院围绕建立案例指导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形成了许多工作机制,对于保障案例指导工作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精品案例高产的重要原因。这些机制包括:
案例资源的发现机制。挖掘案例线索是打造精品案例的第一步。江苏省案例指导工作中建立了有效的案例资源发现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发现、收集案例线索或案例素材,并加强跟踪。
裁判结论的事前论证机制。对于好的案例资源,受诉法院积极协调,组织精干力量进行审理。确保案件裁判结论的准确性,为撰写较高质量的典型案例创造条件。
典型案例的跟踪撰写及修改论证机制。对于一些新类型的典型案例,从一立案就开始跟踪研究,案件经一、二审审结生效后,进一步研究怎样撰写并进行深入的法理分析。
疑难案例的专题研讨机制。各级法院积极建立疑难案例研讨机制,通过研讨形成共识,统一相关执法尺度。并发现新问题新情况,搜集重要案例素材,及时编报,进行指导。
案例信息定期反馈机制。省法院审判委员会办公室主动与上级法院加强沟通,获取有益信息,并与省法院各审判业务部门、下级法院相关职能部门保持联系跟踪,定期进行案例信息的通报,确保案例信息及时上传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