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第二课堂”:苏州工业园区社区治理法治实训基地挂牌启用
作者: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 张天娇 浦利文 发布时间:2020-05-22 浏览次数:10799
5月21日,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法院举行共建签约,并挂牌启用苏州工业园区社区治理法治实训基地。该基地是省内第一家由法院和社区管理部门共建的新型法治实训平台,旨在以解纷实务培训,带动解纷技能提升,促进基层社区工作者的法治能力。首批25名来自园区的社区工作者将踏入园区法院的大门,在法院“第二课堂”接受为期3个月的法治思维熏染。
量化课程:专业实训“盘活”学员大脑
拥有一支专业的人民调解员队伍是每个基层社区的愿景。但现实中,基层调解队伍大多未受过专业培训,在调解技巧和操作实务方面经验不足。园区社会事业局局长顾三强在开班仪式说道,“近年来,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支年轻,有活力的社工队伍,但是实务经验不足成了他们最大的短板!”如今,社区治理法治实训基地的建立直指基层调解缺乏专业度和权威性的“痛点”,安排社工真正深入法院进行三个月的全脱产学习,通过员额法官“一对一导师制”、“三三二一”量化考核、“每周一讲”等方式,切实增强社区工作者的纠纷调处能力,推动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三二一”量化考核机制规定社工在实训期间需装订30本卷宗、记录30个庭审、调解20件案件、辅助制作10份裁判文书,对实训内容予以量化考核,让成效看得见、摸得着。“有了实实在在的数字指标,社工就清楚自己在法院的三个月到底忙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第一期社区工作者法治培训导师、园区法院民一庭副庭长陈新雄说。他表示,“三三二一”扭住了实务训练的关键环节,让社工得以在“真刀实枪”的实战中熟悉司法审判工作,掌握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
经验输出:法官导师全流程“追踪”辅导
本次社区工作者法治培训项目创新了实训机制,在传统“跟人学”的基础上采用“导师制”,即为每一名参加培训的社区工作者指定一名具备丰富审判经验的员额法官作为培训导师。培训期间,导师负责对社工的日常指导,要求每周至少与所带学员进行一次面对面交流,了解学员一周培训内容的完成情况,随时听取社区工作者对于培训的想法,确保培训取得预期效果。同时,本次培训创新了“每周一讲”课程设置,通过走访、调研倾听基层社区最为切实紧迫的解纷需求,针对这些需求遴选出一批具备专业法律素养和解纷能力的员额法官作为讲师。他们将侧重于婚姻家事、物业纠纷等社区多发、频发的纠纷类型,通过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向学员输出多年审判实践总结的宝贵经验。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法院对社区的解纷指导不会因社工结束培训而中断。只有通过这种‘追踪式’的辅导,才能实实在在提高他们的解纷能力!”园区法院民一庭庭长胡志清介绍,当社工返岗工作中遇到“疑难杂症”,可通过专线联通法院,法官即可远程参与调解工作、提供解纷指导。“将来,依托全覆盖信息化技术可实现法官全流程追踪指导,法院的司法资源将迅速、快捷地向基层延伸,牢牢地‘嵌入’社区、社会治理中,实实在在地提高社工工作者在‘第一现场’的解纷能力!”社会事业局副局长田太促这样说。而在未来,法院还将从这些在基层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人民调解员中选聘优秀者,成为法院的基层“审务助理”,为社区治理提供更加权威、更加专业的司法保障。
人才纽带:“嵌入”基层网格源头解纷
2018年10月,园区法院在娄葑、唯亭街道和湖东社工委试点推行了“法治实训”,为7名社工提供累计长达21个月的法治实训,结业社工回到工作岗位后,为辖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200余人次,化解纠纷300余件。作为社工“法治实训”计划的2.0版,此次设立的社区治理法治实训基地在原有实训基础上赋予其机制保障、平台支撑和品牌效应,标志着社工法治实训向全省首家新型法治实训平台的转型升级,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法治推手。
三个月后,这25名实训社工将从法院“第二课堂”毕业,正式成为一批具有法治思维和专业调解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牢牢“嵌入”基层社区网格之中,让矛盾纠纷“不出社区”成为可能。同时,作为连接法院和社区的人才纽带,实训社工队伍的日益壮大也将推动法院与社区之间矛盾纠纷联调联处机制的逐步建立健全。下一步,园区将尝试建立以社工调解为主、法官指导介入为辅、司法确认赋强的社区调解“一站式服务”项目,探索“诉源治理+纠纷前端化解+终端裁决保障”多维社区治理模式,探索构建社区纠纷解决的新型诉讼与非诉对接机制,以期打造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高效化解基层社区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