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各基层人民法院根据当地实际,健全完善做好群众工作的制度机制,引导和规范干警把心思放在抓好工作上,通过化解纠纷,把工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不断满足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新期待,提高诉讼效率、减轻当事人讼累,取得明显的效果。

 

  常熟:把诉讼服务中心打造成化解纠纷的“枢纽”

 

  “真情服务群众、共沐司法阳光……”今年以来,穿梭在江苏省常熟市大街小巷的600多辆出租车的LED显示屏上,滚动播出着常熟市人民法院的诉讼服务宣传标语,形成了一道移动的法治风景线。

 

  2010年10月30,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收到常熟市人大代表沈午的感谢信:“近一年来,法院派驻人员工作认真负责,为全国各地来服装城经商进货人员提供了大量热情便捷的法律服务,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百余起,协助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化解了可能激化民转刑及转变群体性事件的案件多起。得到了全国各地来常熟服装城经商群众的高度赞誉,受服装城部分经商人员与村(居)民群众委托,特向市人民法院表示感谢……”常熟服装城系全国最大的服装交易市场,该地区人员流动量大、经济交往活跃,纠纷也相对较多,为在第一时间为群众提供诉讼服务和化解纠纷,常熟法院于20102月派出审判经验强、群众基础好的法官和社会阅历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民陪审员常驻服装城提供诉讼服务,接待咨询、调处纠纷。2010年,共接待来访265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3起,为服装城地区增添了和谐与稳定。

 

  今年112日,在农民工工资发还现场,虞山镇大义管理区副书记王燕感谢说:“企业主弃企出逃是令我们党委、政府头疼的事情,事关职工稳定、事关辖区稳定,尤其在春节前,要不能顺利解决被弃企业职工工资的话,那将是极其棘手的事情,常熟法院能从群众利益出发,从为党委、政府解忧出发,迅速、稳妥处理农民工工资案件,真是不容易。”201098,常熟市大义傅佬大服装厂的业主付某举债外逃,仅农民工工资一项拖欠达数十万元。眼看辛苦的付出将得不到回报,该厂的外来农民工情绪激动,扬言要采取上访等过激行动。诉讼服务中心在第一时间得知此事后,马上与法庭、辖区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协助当地劳动所、司法所指导农民工申请劳动仲裁,通过法律途径尽快固定职工合法权益;一方面启动诉前财产保全程序,并指定财产保管人,防止财产流失,并在仲裁裁决生效的第一时间指导农民工申请立案执行。同时,启动保全财产拍卖程序,确保工资在春节前分文不少地发到外来打工者手中,并协助法庭所在辖区虞山镇大义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化解了排在信访首位的信访案件,维护了一方的社会和谐与稳定。

 

  采访中,该院院长张峥嵘表示,做好诉讼服务工作是深化三项重点工作的大事,是法院工作以群众路线为统领的务实之策、当务之急,事关法院工作的全局。大力开展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服务职能,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举措,使人民法院工作更加符合民情、体现民意、服务民生、赢得民心,把诉讼服务中心打造成化解纠纷的“枢纽”。

 

  吴中:设立巡回审判点、特约调解点、诉讼服务点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不仅全面落实今年全省法院司法公开的任务,还深入基层大胆创新,与乡镇、街道等基层组织合力设立巡回审判点、特约调解点、诉讼服务点,加大阳光司法实现民主公正的力度。

 

  巡回审判点让群众就近诉讼

 

  近年来,吴中法院对原来“坐堂问案”方式进行革新,先后设立了15个巡回审判点,实现了每个街镇都有人民法庭或巡回审判点,制定了开展巡回审判的操作规范。巡回审判点搬进了社区,与乡镇原有的司法所、调处中心合署办公,临时摆放审判长、原告、被告、书记员的席位卡,法官居中就座,背后是庄严的国徽,法庭调查和辩论就此展开。

 

  自从有了家门口的“小法院”,群众就有机会在村、社区旁听吴中法院安排的开庭和调解,法官甚至走进居民家中解决纠纷,在面对面的交谈中解决矛盾。如今,群众旁听庭审遍布城乡,每周都有一些交通、相邻、物业纠纷等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案件公开开庭审理,吸引着基层群众前来旁听,而法官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具有威慑性,能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庭审成了生动鲜活的法律课堂。

 

  特约调解点请百姓当“法官”

 

  在辖区的农村,人们真切感受到了司法公开的现实意义。横泾街道司法所所长周根泉告诉记者:“以前,由于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不高,全靠当事人自愿履行,一些人前脚签了调解协议,后脚就翻脸不认账。现在,调解可以得到法院确认,我们底气足了。”

 

  特约调解员大多来自乡镇、街道、村社,熟悉当地风俗习惯和人情世故,在社群中享有一定威望,具有较强调解能力。吴中法院出台了《关于建立法院特约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的意见》、《涉诉民事纠纷特约人民调解工作细则》等规范性文件,特约人民调解机制在各乡镇、街道中扎下了根。2010年,该院为首批特约调解员颁发聘书,周根泉受聘,被乡亲们当成了“周法官”。周根泉拥有地方性知识,往往能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努力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使得他和下基层的法官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真正成为乡土社会的法律人。

 

  诉讼服务点与群众零距离

 

  吴中法院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发现,在基层老百姓观念中,打官司毕竟不是件好事,不愿与法院打交道,很多人一见警车就避开。

 

  如何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吴中法院在辖区每个街道和乡镇都设立诉讼服务点,在第一时间把案件的有关信息反馈给各诉讼服务点,诉讼服务点公布法官驻点办公的时间和联系电话,接受预约咨询、预约立案、预约开庭。

 

  在吴中经济开发区,社区居民林大爷饱受楼上有人群租的困扰。林大爷起诉后,驻点法官小李与社区干部一起敲开群租房的门,臭味迎面而来,房中放着十几张床,地上满是生活垃圾和脏水。据了解,这居民租给一个公司做员工宿舍。法官与社区干部带领纠纷双方来到群租房现场化解纠纷。林大爷和其他居民感叹:“都知道法官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但没想到,办事这么认真、程序这么细致。”

 

  相城:速裁法庭化解大量案件不让群众挨“拖”

 

  面对老百姓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拖不起”的情况,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法院组成速裁法庭和调解室,分流了大量案件。 

 

  调解货车撞死4龄童案

 

  今年3月初,程某在小区棋牌室打麻将,4岁的儿子小宇独自一人在附近玩耍,被司机戈某驾驶的货车撞死。法院受理该案后,将案件分给速裁组进行审理。

 

  原定3239点开庭,但双方的众多亲友不到8点半就来到了法院。双方的对立情绪较为严重。“吵闹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既然你们到了法院,就请你们相信我……”法官的一席话使人群冷静下来,在征求双方意见后,请他们各自派出代表进入法庭调解。经过详细的法律释明和将心比心的思想工作,程某意识到,家长监护不到位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慢慢接受了法官的调解方案;而戈某则表示,自己愿意赔偿且已经付了7万元,只是觉得交警认定双方对事故负同等责任,而程某一家不断上门挑衅且所要数额太大。最后,戈某在保险公司理赔款之外又自愿一次性补偿程某3万元并当场给付,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而此时时间是1115分。

 

  30多户业主的物业纠纷案撤诉

 

  一次,法官仅用一个半小时就化解了一起涉及30余户的群体性物业合同纠纷。

 

  今年4月底,速裁组受理了某物业公司诉30余位业主拒交物业费的案件。调解前,法官通过电话向多位业主了解到,由于物业公司在管理方面存在疏漏,大家对小区的停车位管理、保洁、治安、相邻关系等方面存在不满,于是拒交物业费。而此举又对物业公司的运营造成了不利影响,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5月4,法官一次性通知所有涉诉业主和物业公司到场,经过释法析理,双方分清了各自的责任,明确了权利义务关系,物业负责人答应对管理工作进行整改,30余位业主也同意付清所欠的物业费,物业公司最终撤诉。公司负责人对于法官的工作效率赞叹不已:“都说物业和业主的关系难处理,可到了法官这里就简单了,只用了一个半小时,不单把这30余户的问题解决了,相信通过以后的规范管理,我们与小区数千名业主可以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区!”

 

  98%速裁案件自动履行

 

  20105月,相城法院抽调业务精、能力强、善做群众工作的法官和书记员各1名,今年又增配法官助理2名,对部分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试行速裁审理。像小宇这样的“道赔”案件,在原、被告及保险公司均到场的情况下,将交强险和商业险一次性解决,且付款时间定在一个月之内,肇事方和保险公司省去了再行商业理赔的环节,受害人则能在最短时间内拿到赔偿款,保证达到三方满意的社会效果。一年来,速裁组共审结“道赔”案件184件,自动履行率达98%以上,平均审理期限仅为5天多,在提高案件质量的同时,有效缓解了案多人少矛盾。

 

  该院速裁工作以调解为主要结案方式,可免去开庭、答辩、举证等环节,通过电话、口头通知等方式减少程序性工作,缩短了办案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园区:借力“行家”调处纠纷规范行业发展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针对特定行业中的纠纷,采取委托、邀请协助调解等方式与各类行业协会形成联合调解机制,发挥行业内部熟悉行业规则、了解从业人员心理的长处,有效化解矛盾纠纷。2009年至今,园区法院通过与房地产、物业、银行、科学技术协会、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会等多家行业协会建立联合调解机制,共调处纠纷1000余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09年至今,园区法院已经跟房地产、物业管理、银行、企业人事沙龙、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会等多家行业协会形成联动。矛盾纠纷发生时,行业协会向法院发出预警,并形成联合调解组,在纠纷进入诉讼之前将其化解。

 

  20095月,青剑湖畔小区640多户业主联名拒绝收房。原因是开发商改变了小区的景观规划,包括擅自建了西大门、把宣传中的中央水系变成了小水沟、小区容积率变大等等。几百名业主围在售楼处,并扬言要采取上访等过激行为。而类似的情况不止这一家,由于大部分商品房采取预售的方式,业主们只能靠着广告图片和宣传资料勾画未来家园的模样,一旦交房时发现实际情况有出入,后悔情绪就集中爆发而易引起群体性纠纷。园区法院在收到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后,立刻联合园区房地产行业协会提前介入调解。经过多次组织协商,反复进行法律释明,最终促使该小区640余户业主与开发商达成和解并顺利收房。

 

  由于行业协会本身起着在本行业内部服务、咨询、沟通和协调的作用,行业协会参与调解为很多特定行业的纠纷化解提供了更“专业”的途径。园区法院借鉴新加坡工业仲裁庭的成熟经验,创新建立了HR人事经理调解机制。钱龙海和他的17名工友是某物流公司的驾驶员,每天在高速公路上“三班倒”就是他们的工作,24小时连轴转,似乎不存在“加班”的概念。于是钱龙海等18人一纸诉状将公司告上法庭。联合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会,园区法院找来了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物流公司人事经理参加调解,诠释了物流行业中司机工时的计算方法,促使双方握手言和,既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企业稳定的经营秩序。

 

  行业协会虽然是民间组织,但是它们承担着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的职责。因此,一旦法院与行业协会形成联动,通过矛盾纠纷的解决不仅能发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行业本身的规范和发展。20105月,园区法院在基层走访调研时发现,辖区内拆迁小区的物业纠纷频发,已成为困扰拆迁安置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于是,该院会同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和物业管理协会进行专题调研,举办座谈会,共同制定化解矛盾对策。在法院、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共同参与下,加大了对拆迁小区居民的调解工作,最终使小区业主和物业公司就缴纳物业管理费达成一致,避免了300多件物业管理纠纷进入诉讼程序。最重要的是,通过行业协会参与调解,对物业公司进行了全面的指导,帮助物业公司进一步改善小区管理,规范各种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