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采访,切身感到建邺区人民法院南湖人民法庭在辖区群众心中的地位:

 

  一位街道书记说,近几年街道基本做到“纠纷不出村,诉讼不出街道”,与法庭扎实的基础工作分不开;

 

  一位社区干部称赞说,法官进社区,再难的纠纷也都心中有底;

 

  一位曾有过诉讼的群众对记者说,法官待我像家人,这段经历成为我一生中美好的回忆。

 

  近三年中,该法庭先后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被省高院评为“涉诉矛盾纠纷化解先进集体”、“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建邺区委领导说,南湖法庭之所以在群众心中有位置,是因为他们心中始终装有群众。他们是一群带着泥土芳香的“草根法官”。

 

  不带着深情

 

  就做不好矛盾化解工作

 

  南湖法庭有4名法官,法庭受案数在全市基层法庭中不算最多,但他们却是最忙碌的,因为许多纠纷到这里就画上了句号。

 

  2009年,法庭受理了一起涉及300多户业主与开发商因逾期办证违约金纠纷的案件。业主们因房屋开裂无法办理房屋“两证”与开发商矛盾很深,还多次集体到省、市政府上访。

 

  开发商坚持认为,房屋按合同交付,虽没有验收检验,但已实际交付,不应承担责任。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为彻底化解矛盾,法庭制定了周密的矛盾化解方案。一方面认真调查纠纷形成的原因,明确各自的责任;另一方面深入做双方的思想工作。法庭先后与开发商和业主进行了50次的沟通,最终统一了认识,开发商承担了应当赔付的违约金,业主们放弃了过分的要求。之后,法官召集双方开座谈会,有的业主又提出了小区维修基金等问题,法官主持协调一并进行了解决。

 

  看着为化解这起纠纷说哑了嗓子的法官,诉讼双方都感动地跷起了大拇指。

 

  南湖法庭辖区内有许多新建的小区。前些年,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纠纷较多。一些小区业主以物业管理服务不到位为由拒交物业管理费,而物业公司则以收不到管理费拒绝服务。小区管理呈恶性循环状态,双方矛盾愈演愈烈。

 

  由物管纠纷还引发了一些其它治安方面的问题,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为彻底化解此类纠纷,法庭用半年的时间对辖区内小区物业管理矛盾纠纷的诱因进行调查,在汇总归类各类原因的基础上,对每类纠纷的法律解决方法进行“作业”。之后,法庭将调查报告编印成小册子,发给各小区居民。又召集社区干部培训,讲解化解物业纠纷的方法;在各小区内巡回开展“依法化解物业纠纷,建设和谐美好家园”的法律宣传。“规则”明确了,原来有纠纷的物业公司与业主在社区干部的主持下,对照“规则”协商解决。那以后,该法庭受理的物业管理纠纷减少了许多。

 

  近三年来,南湖法庭受理案件纠纷近2000件,服判息诉率达到98%,没有一件因责任问题被发改。

 

  化解矛盾 还要讲究“草根智慧”

 

  南湖法庭辖区内有三个乡村街道,居民大多数是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

 

  “做好这些人的矛盾化解工作,不能照本宣科讲法律,还要讲究‘草根智慧’。”庭长谢宏玲说。

 

  今年1月,南湖法庭受理了一起赡养纠纷案。88岁的孙老太太受大女儿之托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告上法庭。

 

  承办此案的法官看完案情知道,居住在大女儿家的孙老太太住院花去一万多元医药费,因几个子女相互推诿不愿买单不肯承担赡养费而起纠纷。之前,几个子女间因家中的琐事已出现不和。

 

  这起纠纷如硬判很难真正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情结。于是,办案法官邀请被告家族中有威望的长辈利用晚上时间一家一家去做工作。

 

  孙老太太的几个儿女愣住了,想不到法庭的法官能这样放下身段、“给面子”。几经推心置腹的交流,最后的结果是:几个子女同意平均支付医疗费,轮流照顾老人。原先几个子女的隔阂也得到消除,一个已经支离破碎的家庭情感得到修复。

 

  去年6月,双闸街道的两户村民因建房发生矛盾,双方话不投机甚至发生械斗冲突。

 

  法官到现场调解。一方对法官说,我建房是经过街道批准的;另一方说,他建的房比我家房高,坏了我家的风水。法官在调解中吸收当地民俗习惯,经过耐心做工作双方心悦诚服地和解了。

 

  在南湖法庭,记者了解到,他们在实践中释放的“草根智慧”概括为十条:运用群众语言,拉近法官与群众的距离;法官进社区乡村,增进与百姓的感情;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化解纠纷;把司法的刚性与柔性相结合;把握法的精神,突出司法对人的关怀;把执行法律与吸收公序良俗相结合等。

 

  “来法庭打官司的群众,本质上都很淳朴,多数都很讲道理。只要他们能感受到司法的真切关心,就会理解与支持。关键是要把‘官方语言’、‘官方做派’换成信服和感受得到的‘草根语言’、‘草根做派’。”谢宏玲说。

 

  最大限度调动

 

  群众参与司法的积极性

 

  几年前,一起家族之间的乡邻关系纠纷诉至法庭。法官耐心调解但始终“啃”不下这块“骨头”。后来,法官邀请了当地的村委会领导、司法所的干部等一起做工作,很快使这起纠纷调解结案。

 

  这事对南湖法庭的法官们启发很大:光靠法官来化解群众之间矛盾纠纷是不可能的,还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化解矛盾纠纷。

 

  打那以后,南湖法庭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预防、化解一体化联动网络。即以法庭为中心,辐射辖区内各个街道、综治办、妇联、工会、村委会、居委会、社区等部门和组织。该庭在沙洲、双闸和江心洲三个街道设立了矛盾纠纷联合化解工作站,在所辖的三个街道4个村组设立法官联系点,建立起由28名司法联络员和98名人民调解员共同构成的人民调解为基础,司法助理员和基层民调员为依托,司法审判为保障的联动调处纠纷机制。

 

  20093月,沙洲派出所受理一起施工人员坠楼死亡纠纷,双方当事人就赔偿问题发生争执,矛盾迅速激化,并引发死者亲属围堵施工现场。法庭获悉后,迅速派人赶赴派出所,启动诉调对接机制,与派出所调解人员分工配合,对当事人进行劝导,并根据案情制定赔偿方案,最终,平息了风波,将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

 

  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活动的积极性,需要得到司法的认可与保护。这是南湖法庭法官的体会。从前年开始,该庭推出了八项制度,包括法官定向联系一个社区,在社区设立固定法官;法官每月到社区进行一次法律咨询,与民调员进行一次业务交流等,以此加强法官与群众的联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积极性。

 

  去年以来,该庭先后集中培训民调员600余人次,开展委托调解150多次,邀请协助调解200多次,公调与诉调对接6次,170多件纠纷通过对接的方式得到调处,调撤息诉率达到93%。近三年来,南湖法庭联合各方力量诉前化解的矛盾纠纷达800多起。

 

法官沉下去 民心向上来

 

南京市建邺区法院院长  汪敏

 

  近年来,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坚持围绕“下沉司法资源、提升司法公信”目标要求,依法能动司法,不断拓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取得良好效果。

 

  建邺区人民法院所在辖区是南京市主城区之一,是2014年“青奥会”主场馆所在地,并被定位为南京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作为司法审判机关,必须紧扣党委的工作中心,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为切入点,积极延伸审判职能,到园区企业、社区村委、田间地头去开庭、调解。

 

  以矛盾源头治理为立足点,下沉资源务求“广”。坚持“控源疏流”工作模式,法官下沉、关口前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努力实现矛盾纠纷由事后介入向源头治理转变。建立以各巡回审判点为中心,以基层司法联络员、民调员为支点,辐射各街道司法所、综治办、村委会、居委会、社区等部门和组织的“一中心、两支点、全辐射”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创新性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八项机制”,即落实责任机制、实行联动机制等。通过组织法官深入街道社区、厂矿企业、学校医院等,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稳控在当地。

 

  以服务发展为切入点,下沉资源务求“实”。深化“司法助推企业发展”活动。在功能园区建立法官联系点,辐射园区企业,变松散型服务为集约型服务。在完善司法保障、强化服务联络上下工夫,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开展“一对一”挂钩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以司法为民为落脚点,下沉资源务求“诚”。强化诉讼服务中心便民诉讼职能,高标准建设诉讼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诉讼引导、纠纷调处、法律咨询、立案审查等“一站式”便捷司法服务。大力开展“审务进社区(村组)”活动。实现哪里有诉求,哪里就有流动法庭,法官在巡回审判点之间穿梭,做到既解决具体案件纠纷,又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法官沉下去,民心向上来。我院坚持下沉司法资源,法官深入企业、社区、学校、村组,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治理在当地,社会效果显著,受到党委和上级法院的肯定。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平安江苏建设”先进集体;被省高院、省人事厅联合表彰为“全省法院系统先进集体”;被省高院评为“优秀法院”,并荣记集体一等功、二等功;被省高院、省司法厅、省综治办、省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指导办公室联合授予“诉调对接工作先进集体”;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连续七年在全区机关评议中名列前两位,连续七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创建最佳投资服务区优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