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县硕集人民法庭,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先进法庭。2007年以来,先后获得省、市10多项殊荣,独创的“亲民调解法”堪称人民法庭能动司法的样本。

  七月初,记者一行再次走进了这个熟悉的法庭,这里的干警面孔虽有些陌生,但他们的脸上个个都绽放着笑容。在与他们面对面攀谈时不难看出:这是一支特别能奉献的队伍,他们正用青春的智慧和才干,以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在希望的田野上撑起了一片艳阳天。

  他们心里时刻装着百姓

  东沟镇兴园村的李老汉40岁那年,妻子离开人间给他留下两个儿子,李老汉含辛茹苦为两个儿了盖了三间大瓦房,娶上了媳妇成了家,乡亲们都说:李老汉该享受享受晚年生活了。

  然而,李老汉还未来得及品尝天伦之美,两个儿媳却因分家而闹翻了脸。好不容易找上媳妇的兄弟俩,他们谁都说服不了自己的妻子,一气之下撇下老爹双双跑到外地打工了。

  儿子都跑了,一家人的心散了。饱经沧桑的李老汉患上了哮喘、肺心病等疾病,失去了应有的生活自理能力。

  李老汉落泪了。天下哪有这等不孝之子?!我老了管不了你们了,我相信肯定会有人管你们!历经一番痛苦的思虑,李老汉请人写了一张诉状,送到了硕集人民法庭。

  “这是一起伦理诉讼案件,立即通知两个儿子与儿媳五日内在李老汉的住处开庭审理,尽快帮老人解决燃眉之急。”庭长周正前作出了决定。

  五日后的清晨,庭长带着一名法官与书记员来到了李老汉的家。小屋低矮潮湿、霉味、尿臊味呛鼻难忍。当法官坐在李老汉的床头前,老汉咳嗽不止一口浓痰塞在喉部,法官小王连忙给他捶背并将自己携带的茶水送到了李老汉的嘴边。

  呵护,不是儿女胜似儿女,这情景被同时赶来的李老汉的儿媳们碰上个正着。顷刻,小屋里碰撞出炽烈的情感火花。

  “父亲,是我们错了,我们对不起您,从今以后我们愿意侍候您到老”。两个儿子和儿媳双双跪在了老父的床前,流下了忏悔的泪水,一场没有开庭审理的案件就这样了结了。当法官即将离开李老汉的小屋时,李老汉的大儿子联系的救护车已经来到门口,儿媳4人合力将老父扶上了车,驶向了镇人民医院。围观的村民们情不自禁地说:李家儿媳们能痛改前非,多亏了身边的爱民法官。

  谈及爱民法官,东沟镇党委书记陈士广赞不绝口,他对该庭司法便民的做法如数家珍。他对着记者说,法庭干警常年驻守在基层,心里始终装着百姓。近年来,他们在辖区先后设立了10个巡回审判点,在巡回审判点还公布了服务热线电话号码。对乡镇涉及婚姻家庭关系的案件,都是上门立案,登门调解;对涉及相邻关系的纠纷,都是采取“圆桌式”办案,通过入情入理的谈话打开双方心结、达成和解;对涉及农业生产方面的纠纷,大多是深入田间地头就地办案,并对每一件案件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对当事人积怨较深需长时间接受处理结果的,都要定期走访、敦促案结事了,为本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重大贡献,党委、政府打心眼里感谢他们。

  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6月,该庭巡回办案428件,调解率达92.6% 。“如今,有了纠纷不用愁,人民法庭是娘家、更是大靠山。”这是乡镇百姓发自内心的褒奖。

  她们深深地爱上这方热土

  硕集人民法庭在编干警6名,女干警4名,占全庭人数的67%,她们分别来自美丽富饶的胶东半岛烟台和“千湖之省、稻米之乡”的湖北等地,她们全是清一色的80后,学历都是法律本科以上。

  她们为何钟爱这片热土?山东烟台籍法学硕士研究生王丽娟向记者吐出了心声。2009年7月毕业后,她从人民法院报上看到了全国优秀法官陈燕萍的名字,得知她是从盐城走出来的女法官,深深地被她的事迹感动了。自古山东人有着敢闯天下的豪迈气慨,她断然放弃了在家乡工作的机会,怀揣一颗滚烫的心报考了盐城县(市、区)法院,在公开竞选中被阜宁县法院录取。报到后她主动要求到人民法庭工作,要像陈燕萍那样做一名百姓依赖的法官,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该庭其他几名女孩子与王丽娟一样,都怀有同样美好的憧憬,为了共同的志向走到一起来了。初来乍到,她们都面临着第一个困惑,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为尽快扫除“语言障碍”,庭长可没少想办法。平日安排她们在服务窗口接待来访群众,日常开庭审理案件集中她们旁听,外出调解带着她们熟悉民风民俗。短短三个月的“速成训练”,她们“过关”了,由此融入了这方水土,进而担当起了重任。

  2010年5月,助审员王丽娟独自调解的一桩婚姻纠纷,赢得了一片喝彩。东沟镇镇南村陈某因家境贫寒被“招女婿”进了张家的门,婚后小俩口的感情还好。然而,好景不长,不善言谈的陈某在张家忧郁而自卑,难以融入张家的正常生活,苦恼之下他悄悄地带着行装远走他乡。

  陈某的突然“消失”,在张家掀起轩然大波,固执且倔犟的张某向法庭提出离婚的强烈请求,法庭作出缺席判决。离家出走的陈某,在外闯荡一年后依然不如意,又返回到家中。当他得知妻子即将成为他人的新娘时,陈某呆了!

  “豁出去了,与她拼个鱼死网破”!一气之下,陈某砸掉了张某的厨房门,强行入住了张某的厨房。

  破屋偏遇连阴天,张家当下危机四伏,其父身患癌症,陈某与张某整天无休止的吵闹,使得张家无法安生,强烈要求法庭给个了断。

  王丽娟从容地走进了他们中间。陈某既无吃处又无定处,要求有一个生活的空间,张家只有三间二厨无法接纳这个“浪子”。为避免调解陷入僵局,她主动聘请村组干部、土地管理所、房管办,以及陈某的哥哥一起参与调解,并会商了三套可行性方案,最后确定由村出面将本村一个孤寡老人的房屋廉价卖给陈某,孤寡老人的责任田由陈某负责耕种,陈某履行老人养老送终的全部义务,张家给予陈某1000元补偿的方案,双方对此都愿接受,并当众签下协议。

  陈某有了归属,张家去了心病,但王丽娟还是有点放心不下,结案的当晚她又与陈某推心置腹谈了一次话:“你已过而立之年,务必要珍惜眼前的日子,切莫再让大家失望”!“放心吧,感谢你给我指了一条新路,我一定重新做人”。

  “这拨年青人,在法庭练就了一身虎胆,以超常的成熟与刚毅,能断案、善调解,是法院少见的可塑之才”,该院领导都是这样自豪地说。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些年青人已把自己的大好年华献给了第二故乡,已有3名在这里成家立业了。她们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怨无悔地奋战在司法为民的最前沿。近年来化解各类纠纷400多件,收到感谢信近百封,她们被方圆百里的百姓称为“巾帼女豪杰”。

  他们以庭为家彼此亲如兄妹

  硕集人民法庭位于三县交界处,法庭的干警长年驻守在法庭,个个视法庭为家,彼此之间亲如兄弟,一直被人们称之为军事化管理的标兵单位。

  百闻不如一见。庭长周正前虽非军人出身,但他是这个法庭的“党代表”,为了法庭的建设,他把全身的精力都放在了法庭。他爱人说,他对法庭的工作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家里再大的事是小事,法庭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去年6月,他老父亲生病,爱人电话“求”他回来照应一下,他非但不回,反而批评了爱人,类似这样的电话少打,以免分散他抓工作的精力,气得爱人直跺脚。不少好友大惑不解:“法庭离你就不转了?”他却说:庭里来了这么多优秀年青干警,我作为班长,有责任带好支队伍,如果自身要求不严、标准不高,一则有损人民法官的形象,二则愧对组织的信任。

  2010年6月,庭里人员变动较大,一位从院机关来法庭工作同志思想上一度产生了患得患失的想法。这周的周六,庭里召开了一个“见面会”,他向全庭同志介绍了2005年4月28日大法官、省高院院长公丕祥院长来法庭调研,与全庭干警同吃、同住、同研究工作的情景,使全庭所有人员受到了强烈的震憾。这位干警当即表示:我只有为法庭增光添彩的权利,绝没有不思进取的理由。打此以后,这位干警一心扑在工作上,半年后就成为该庭审判业务骨干,他一年承办案件293件,调解撤诉率达91.5%,没有一件案件改判或发回重审,无一件案件引发信访投诉。

  要让优良传统薪火相传,该庭建立了一套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机制,平日庭长不管工作多忙,每周都要在本庭的荣誉室,与干警进行一对一的谈心活动,一方面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办案心得、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听取他们对法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全庭干警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全县人民法庭扎根基层成事创业提供了样本。

  更让干警们欣慰的是,每逢干警过生日,庭长都要叮嘱法庭食堂特地加上两三道菜以示祝贺,让干警体会到家的温暖。每当干警工作、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凡法庭力所能及的,都能第一时间帮助解决,以解干警的后顾之忧。近年来,凡是从这个法庭走出的干警,个个都对法庭一往情深,无不感慨地说:“硕集法庭是我们的成长地,是我们永远眷念的港湾”

  时刻倡导“快乐工作法”,是该庭干警亲密无间的重要标志。该庭辖区较大、纠纷逐年增多,为了充分挖掘大家的工作潜力,该庭根据审判人员的案件积存数、审判人员业务特长等实际进行分案,并倡导 “快节奏、高标准、重调解”的工作模式,在全庭形成了“我能行”的浓烈氛围,在此同时,该庭还大兴争先之风,鼓励干警在岗争先,对工作实绩突出者,在半年和年终时优先报请立功受奖。今年新调进的审判人员个个争强好胜,年平均办案天数都在20天以下,调解撤诉率都在90% 以上,无一案件被发改,今年全院的调解能手非法他们莫属。

  充满温馨、活力的“家”,催生了该庭干警争先创优的动力,2009年--2010年,他们被盐城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全市十佳政法单位”;被表彰为“诉讼调解特色法庭”;被省法院荣记“集体二等功”;7名干警被省、市法院表彰为“省、市法院诉讼调解先进个人”,该庭庭长荣获“省优秀人民法庭庭长”称号,被省法院荣记“个人二等功”。

  司法为民,大任在肩。为了那片艳阳天,愿硕集人民法庭的干警不断书写出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