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这是每个人从呀呀学语时就会了的,本非难事,但在而今接待来诉来访当事人时,若都能用一席谈话达到春风化雨、云开雾散的效果却并不是没有讲究的。俗话说得好: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对平常人尚且如此,而对那些带着满腹委屈、疑窦、怨气的来诉来访者来说,恐怕说的好坏所产生的效果总是大不相同的。曾记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一个节目,话题是两毛钱引出的连锁反应,说的是济南市一老农拿了一张破损的两毛钱纸币,走了几家银行都没有换到一张新票,受到的都是从柜台里射出的冷遇,最后在一家工商银行受到热情接待。老农如愿以偿后当即在这家银行存了一笔存款。工行领导得悉后,立即在该市全系统开展了“禁语九十句”活动,此举不但使工行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熟知的泰州市的张云泉,他以那充满热情、柔情、亲情的接待话语,解开了无数来访群众的思想疙瘩,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尊敬和爱戴,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与上述工行领导、张云泉不同的,是在接待工作中极易出现的冷漠症,主要表现在面对来诉来访群众的时候缺少热心,回答问题时缺少耐心,解决问题时缺少诚心,尤其是当来访者存有急躁、遇腐等情形时则显得很不耐烦,禁言忌语便会脱口而出,其结果是不但问题没有解决,还会深深伤害来访者的感情,若是一件合理的来访举报,无异于给来访人 雪上加霜。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作为受此冷遇的来访人,一方面他会逢人便说如今世态如何炎凉,何处才是说理的地方……,另一方面,他有可能要么是多头信访,要么是越级上访,使本来并不复杂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规范接待语言,其对象首先和主要的是各级信访部门工作人员,但这也并不只是信访接待人员的专利。这是因为,根据近年来信访工作的实践,来信来访中属于各级行政职能部门的那部分内容,落实时常常还是要根据有关规定转由其各自办理的,此时,各职能部门人员同样肩负着与信访部门相同的接待任务,也就同样面临着一个接待态度和用语的问题。特别是在工作繁忙或者来访者所提问题是针对本部门某些过失的,就更加容易出现不热情和欠冷静的情况。因此,规范接待用语应该成为行政主体所有成员的一门必修课。

 语言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文明语言也是今天有效化解各种信访矛盾的一剂良方。文明、规范、得体的接待用语,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养成。

一、要从“总开关”上解决。对待人民群众的感情态度是个关乎党性和世界观的根本原则问题。“言为先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深切关爱的接待语言,既是党性修养的表现,也是挚爱群众、体恤百姓的自然流露。这种情感光芒,对于信访来访的普通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来说,不啻于是雪天的薪火,炎夏的凉风,黑夜的灯火,它树立的是人民政府的形象和威信,拉近的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

二、要靠平时点滴养成。一方面在日常当面接待时,力求做到用“四有”(有微笑、有茶水、有问候、有耐心)营造宽松和谐氛围,并努力做到“四个一样”:即初访、重访一个样,熟悉、不熟悉一个样,来访者素质高低一个样,来访内容难易一个样,无论是当面接待还是在接听来访电话过程中,都要尽可能地使用提倡的规范用语;另一方面在接待来访时,常常要面对不同来访对象的各种提问,这就要求接待人员要注重平时的学习研究和各类知识的积淀,努力使自己的法律、政策理论水平适应接待工作的需要,这样才能把话说在点子上,从而收到将“戾气化为祥和”之目的。

三、要有相应的制度约束。要按照《信访条例》的要求,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规范各级信访工作责任主体的信访工作行为,坚持依法办事,用制度管事、管人、管权。同时将信访工作绩效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奖优罚劣,对因官僚作风严重影响信访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予以严肃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