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慧法院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更多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的难题有望攻克,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终将实现

近日,江苏镇江法院将失信被执行人“吉祥”手机号进行网络拍卖拍得5万元的新闻引人关注。在近年来的各类网络司法拍卖中,大到飞机轮船,小到柴米油盐屡见不鲜,此次拍卖“吉祥”手机号,是对被执行人财产处置的又一新尝试。通过网络司法拍卖,失信被执行人的财产得到最大限度变现,一方面用于履行法院生效裁判,兑现胜诉方权益,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失信被执行人的利益。

在传统执行模式下,司法拍卖通常通过拍卖公司进行,可拍卖的标的物种类少,参与竞拍的买家有限,竞拍的竞争力不强,溢价率低,周期长,当事人还要承担不少佣金。财产处置的低效低质,成为法院生效裁判执行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切实解决执行难,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执行模式和司法拍卖模式必须得到改变。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宣布,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其中所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推广网络司法拍卖,为司法拍卖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让互联网和大数据助力解决执行难。

从近年来的实践看,网络司法拍卖成效显著。全国统一的网络司法拍卖平台上线一年半,就进行了网络拍卖74万次,成交额5014亿元,溢价率66%,为当事人节省佣金152亿元。

   信息化的优势还体现在对司法拍卖的管理上。过去,司法拍卖是法院廉政风险最高的环节,因司法拍卖暗箱操作导致的司法不公备受诟病,一些干警也因司法拍卖中的腐败问题而被查处。如今,实行网络司法拍卖,彻底挤压了腐败空间,司法拍卖实现了零投诉、零违纪。每一次拍卖都在网上进行,竞买人人数众多、互不相识,竞拍轮次可以高达数百次,围观人数可达数十万人,全过程由计算机“算法”控制,全过程留痕和同步公开,杜绝了串标等人为干预的可能。

司法拍卖的成功“突围”,是智慧法院建设重大成果之一。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法院执行的深度结合,许多曾经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比如,建立统一的查控平台,曾经的临柜查询变为远程查控,失信被执行人的财产瞬间可被冻结;通过数据联网,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由多部门共享,禁止失信被执行人乘坐飞机、高铁等高消费行为成为现实。

从司法拍卖这一老大难问题的解决中,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智慧法院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更多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的难题有望攻克,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