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个合家欢乐的节日,但是春节节后,法院往往会迎来家庭纠纷咨询立案的高峰。几年来,苏州城区法院在春节节后半个月左右,婚姻家庭案件的立案数量是其他同时间段的两倍。其中,原告多以35岁以下的80后为主,大约占了60%。而在案件类型中,离婚案件占到7成左右。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节后家庭纠纷高发?姑苏法院对相关案件起诉原因进行了摸底。该院民事审判第四庭吴作新庭长介绍,过年回谁家过年、家务分配不均、亲友之间攀比、暴饮、暴食、暴玩等“节日病”是造成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吴庭长说,春节也成了对不少年轻夫妻的“考验”。

  现象:过年回谁家,这是个事儿!

  夫妻俩人为回谁家过年而争吵甚至分手,看似是电视剧中的桥段,然而现实生活中小夫妻为这事闹到法院的并不在少数。

  2010年结婚的小武两口子就因为这事儿闹得不可开交。小武是吉林人,他的妻子小林家在陕西,小两口在苏州经营玉器生意。2011年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小武和妻子回了陕西。2012年春节,小武认为该回吉林过年了,可小林的父母催女儿女婿回陕西过年。小两口互不相让,过年谁家也没回,初八一早就到法院办理离婚,为挽回这段婚姻,立案法官耐心开导,终于使这对小夫妻言归于好。

  某门户网站曾发起过调查“过年回谁家”。三万名网友参与调查。不少家庭会为了“回谁家过年”而发生争吵。其中有超过20%的家庭每年都会发生非常激烈的争吵。可见,这一问题的分歧在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并非个别现象。

  为何过完春节扎堆办离婚?

  姑苏法院袁勤法官介绍说,其实每年春节后离婚案增多的现象一直存在,而且这一现象不仅在苏州有,不少地方的法院都曾反映每当长假过后,离婚者都会不同程度增加,“春节后尤为明显”,回谁家过年就是导火索之一。

  记者从民政局方面了解到,春节过后,去民政局协议离婚的夫妻也比其他时段有所增加。这些夫妻中,有些之前感情已破裂,但抱着一起过“最后一个年”的想法选择年后办理离婚;有的夫妻已分离两地,趁着回家过年的时间办理离婚;但也有不少夫妻仅是因过年期间有矛盾而离婚。

  解析:三种不当心理引发家庭矛盾

  据法官介绍,三类家庭琐事都是导致春节长假期间家庭矛盾多发的导火索。

  一是不当攀比心理。在独生子女在新婚夫妇中所占比例不断升高的今天。在谁家过年,花多少钱孝敬对方父母、给亲戚的孩子多少钱、暗地里较劲儿比谁的老公、老婆能挣钱、懂事儿,这些都是小夫妻关注的焦点。而如果对方有兄弟姐妹,则对方父母是否偏心,也是小夫妻过年时迈不过去的心结。这些细节上的攀比,导致纷争不断,甚至上升到掀桌子或大打出手,最后闹上法庭。

  二是“打嘴仗”引发的焦虑心理。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回家过年都要与亲人围坐在一起共话家常。但是,如今亲友的提问往往离不开“什么时候生孩子”、“一年挣多少”、“有没有升职”等话题,造成很多年轻人焦虑的同时,也引发家庭关系的危机。

  三是追求享受的放纵心理。春节期间,最容易出现暴饮、暴食、暴玩等放纵行为。不当劝酒引发醉酒入院甚至死亡的人身伤害纠纷常在春节前后上演。醉酒之后,言语和行为失控也会造成亲人反目。这些都会使本应喜庆的节日气氛蒙上阴影。还有些年青人,长假期间,只顾着和许久未见的朋友、老同学团聚,只顾着自己休息、玩游戏、聊天,把家务都抛给另一半,忽略了配偶的感受,最终引发家庭大战。

  法官支招:积极调整节日心态,理性经营家庭关系

  袁法官表示,回想自己前几年办的这种节日家庭纠纷,多缘于生活琐事或者心理疙瘩,大多不是实质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做思想工作即可促成调解或撤诉。但也有些案子最终无法挽回,夫妻俩在过年时产生的小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分道扬镳。而即使通过法官工作劝和的夫妻或者亲友,也难免因为这一次的纠纷在心理上产生隔阂,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努力才能恢复。

  法官提示:回家过年不但是很多在外游子一年的梦想,更是很多中国人一年最期盼的事。突然从平时紧张工作中放松下来,回到熟悉而陌生的家乡,面对久未谋面的亲人,可能遭遇不良情绪的侵袭。面对攀比、紧张、放纵、孤独等等不良心理,除了积极调整心态外,要理性地经营夫妻感情及家庭关系,避免处理琐事不当、一时冲动而引发纠纷,从而让一家难得的“团聚”变成了家庭矛盾的“发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