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与法官的待遇
作者:李晓东 发布时间:2007-03-02 浏览次数:3632
一日闲来无事在互联网上输入了“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这十个字,一下子搜集到了3700多个结果,然后我随机打开看看:发现写的都是关于某某市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何如何的改善投资环境,制定怎样的优惠政策,最后又是某某大型企业在这样的优良投资环境下落户某某市,为某某市的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某某市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条件,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最后又是一段评论,无非是赞扬某某市政府的政策是多么的英明,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就应该改善投资环境为引来金凤凰,栽好梧桐树是多么的必要。
然而有人或许要问:人家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而千方百计优化投资环境,最终为了使老百姓生活的更富裕,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这与法官的待遇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何必扯那么远呢?
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梧桐树其实与法官的待遇是一样的道理。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就必须改善投资环境,栽好梧桐树;同样为了提高法官素质实现法治社会,就必须提高法官的待遇,也是当然应该栽好梧桐树。法律职业是一项极其特殊的职业,其业务大到决定生杀予夺,小至明判分毫归属,无不昭示着是非善恶,这就要求其从业者必须具有超凡的才智、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法律专业技能。所以在理想状态中,我们的法官应该具有圣人般的道德修养、教授级的理论功底、洞察一切的阅历经验、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识----比金凤凰还要珍贵。当然,如此罕见的人才会不会甘于选择呆在法院,那得要看这个职业能否满足他的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了。所以有人呼吁,要提高法官的职业待遇。但是,每当论及提高法官职业待遇,人们总会摇摇头,叹息道:现在的法官,素质低下,能力缺弱,他们不配拥有这么好的待遇。
其实当前中国法学人才并不少。据中国人民大学
我们经常抱怨法官的素质不高,同时这也成为维持相对较低的法官职业待遇的重要原因;但结果却是,在具备足够的职业吸引力之前,没有人,特别是那些我们希望他们成为法官的人,会愿意去做法官。并且,现有的法官队伍之中,仅有的那些有能力、有本事的人反而会纷纷脱下法袍、另寻出路;还有相当一些有能力有本事的人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当中,辞职吧意味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专业特长将无处体现,不辞职吧显然又无法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法官这个职业在这部分人当中成了曹操的“鸡肋”,他们不集中精力从事审判事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而这,又使得提高法官素质的远景显得更加遥不可及。于是乎,法官素质与待遇便成了一个很难破解的难题:没有素质,还妄谈什么待遇?而没有待遇,高素质的人才又从何而来?这其实就是一个先栽梧桐树再引来金凤凰还是先来金凤凰再来栽好梧桐树的问题,其实很多地方的招商引资政策已经替我们做出了回答。是先提高法官素质,然后再为高素质的法官提供优厚了待遇?还是先提高待遇,以此将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吸引到法官的队伍之中?答案也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公平的说在所有的法律职业之中,法官的收入或许不算最高,但显得更为神圣和荣耀,若非待遇的差距过于悬殊,抑或是现实的保障过于薄弱,通常人们不会愿意辞去这份职务。而法官流失的现状与大学生不愿当法官的事实显而易见地证明了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当人们围绕着法官素质与待遇的时候,“我们的金凤凰已经飞走了”!有数据统计:全国近年流失的法官有1.6万人。按照笔者所在的这样编制在100人左右的法院来计算,相当于走空了160多个基层法院。(在这里,有必要提醒的是,走出去的,往往都是优秀的人员。只有优秀的人才敢也才能走得出去)。出现这种法官大量流失的状况,身处法院内部的人都不难分析出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法官的待遇低,缺乏对法官的吸引。从笔者本身来说,2002年参加工作的9名法官,刚刚进法院时都是687元的月工资。现在这些法官每一个月能拿到自己手中的工资平均不到1200元。比当地的电信地税国税的临时工的月收入还低。有人曾经为街上擦皮鞋的人算了一笔帐,如果每一天擦40双皮鞋(据擦鞋人自己讲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一个月下来就是1200元,除去鞋油等成本50元,他们月收入在1150元上下。比法院的一个庭长,一个一级法官的收入高。如此的收入要留住人才谈何容易?另一方面,由于法官的工资受控于地方财政,因此地方的各种集资赞助都无一例外地摊派到法官头上,今天要修路,明天要搭桥,后天又是赞助,大后天又是要定报纸-----如此种种,造成法官本就微薄的工资都经常拿不全。
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争论先提高法官素质还是先提高法官的待遇。我们能够确立的前提是:法治社会需要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担任法官,而现在的客观情况却与之背道而驰??高素质的不愿来,就算来了干不了多久又会跑掉,那么结论就是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法官职业的吸引力。反过来说,非要等到法官的素质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再考虑其职业待遇问题,那么这也意味着既没有梧桐树也没有金凤凰,到最后,我们的法治理想或许就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这当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