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无愧于农民的儿子-记江苏省东台法院唐洋法庭审判员徐刘根
作者:东台市人民法院 发布时间:2007-03-27 浏览次数:3383
他,除了读大学,就一直在农村,扎根黄海之滨小镇十五载、创造了出色审判业绩的法官;他,像当地的农民一样憨厚、朴实、沉静、恬淡,廉洁奉公;他以惠泽故土的情怀,为民所想为民所急,用点点滴滴的关爱抒写着一个个普通平凡爱民为民的故事;他就是东台市人民法院唐洋法庭审判员徐刘根。
“我身上流的是农民的血,就要反哺我的父老乡亲……”
九月的黄海之滨硕果累累。柿子红了银杏熟了稻子抽穗了,到处充满了生机。像往常一样,徐刘根骑着自行车6点多钟就出发,从新街镇赶到唐洋法庭上班,路上花费近一个小时。每天如此,15年啊。“苦不苦是相对的,与种田的父亲母亲比,这咋能叫苦呢?何况这是我自己选择的,我身上流的是农民的血,就要反哺我的父老乡亲!”每当有人与徐刘根提起他当初的选择时,他总是这样笑着说。
徐刘根出身在新街镇,父母都是农民。1968年,父亲30岁时生下他,为了怕有意外,取名徐刘根。高考前的春节期间,徐刘根母亲生了病,但为了不影响儿子的高考,苦苦支撑到高考结束,本不是什么复杂的病,因长时间得不到治疗而影响了医生的诊断,母亲差点丧命。父亲独自撑着家,但因劳累过度摔伤而住院。徐刘根一锅稀饭从早吃到晚,除了上学,徐刘根还早早地帮家里种地。当他在深夜挑着一担玉米摔在田间时,他哭了,他深深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农民的辛苦,学习更加刻苦。1988年,他被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录取。分配征求志愿,他选择了法院,再选择了唐洋法庭。工作以来,多次面对进城的机会,他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放弃,把自己的一腔热血留在了故土,把自己十五个青春年华留给了法庭。担任审判员以来,办案年年超百件,近两年他办案数全院第一。今年他办结案件数达142件。无一件错案,所办案件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准确,说理清楚、透彻,案案成为精品。
“他们都是我的父老乡亲,就要知他们的苦和累,自己多走点多费点神算什么?”
“他们都是我的父老乡亲,就是要知他们的苦他们累,自己多走点多费点神算什么?”每个案件,徐刘根都不急不燥,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宣传工作,力争使当事人了解相关规定。何时农忙,何时农闲,自己知道。养春蚕期间,正是春收大忙时节,为了不影响农民农忙时的生产,他多次将离婚纠纷、赡养纠纷、邻里纠纷以及一些债务纠纷的庭审开到农民的家里、田头;他知道农民有开早工的习惯,安排开庭时间时,总要比上班时间晚半个小时或1个小时。徐刘根十分关心对农村弱势群体的保护,对案件不是简单一判了之。他潜心研究农村家庭中妇女、子女和老年人的保护。在处理离婚案件时,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尽最大可能为子女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在处理杭某与其离婚案件时,当事人双方均同意离婚,但都拒绝抚养子女,为了处理好这一问题,他九次找当事人谈心,四次上门做工作,在一个风大雨大的日子,他为了做杭某的工作,在路上摔伤,他无怨无悔。通过努力,问题最终得到圆满解决。他注重案件审理的每个细节,把方便留给乡亲,把困难留给自己。对赡养纠纷案件,他尽可能快地安排开庭,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一律安排到当事人家中开庭,以减轻当事人负担。2005年,他接到崔老汉要求其子崔某赡养的案件后,了解到崔老汉当时正生病,卧床不起,而崔某避而不见,他便上门做工作,当他将崔某从田间找到崔老汉家中时,天色已晚。来到崔老汉家中,他发现崔老汉境况很差,家中没有安装电灯,晚上的照明要靠蜡烛,床头放着便桶更是臭气熏天,他不顾脏、累,就地组织开庭,面对事实,崔老汉的儿子终被感动,立即动手将老人居住的地方进行打扫清理,并答应第二天就将老人住所装上电灯,今后一定要赡养好老人,一件案子得到很好解决。
“缺少文化缺乏法律知识,这不是乡亲的错。如果我没有宣传到位,那就是我的错!”
徐刘根常常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而感到自豪,也常常为农民们缺少文化而惋惜。由于缺少文化,农民对诉讼的程序、规则比较陌生。人民法庭审理的案件,绝大多数是农民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有此事件看起来简单,但对实现农村和谐意义重大。徐刘根审理案件,既当审判员,又当调解员、宣传员、指导员、协调员。巡回办案,开庭到村、到社,服务到家,通过以案说法,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在审理案件时注意寻找纠纷的根源,并注意从心理角度解开当事人思想上的疙瘩,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东台市许河商业公司与原职工发生矛盾,以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为由告到法庭,这些职工家庭大多在农村,关注的人特别多。在了解到当事人发生矛盾的根源是有关改制时,徐刘根在镇大礼堂公开开庭。几百名群众旁听。庭上,他逐条逐项宣讲法律,对照法律分清各自责任,引导当事人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严谨的法律条文,通俗话的语言讲解,乡亲们弄明白了,3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2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一次性得到解决,几百人弄清了非法手段争取合法权益也不行,几百人弄懂了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徐刘根生长在农村,工作、生活在农村,农民的疾苦他一一看在眼里,他了解农民的苦、累,他也知道农民的想和盼。在2004年,当农民种田的负担减轻后,他及时发现农民加强了对土地的重视,他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有欠缺,及时将此信息向上级作了报告,该信息得到省、市、县三级部门的重视;在2005年,他积极探讨人民法庭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措施,得到东台市委和盐城中院有关领导的肯定。
“农民挣钱不容易,那些都是血汗换来的,我吃了用了于心何忍?”
徐刘根待人真诚热情,但人们也知道他是一根筋,绳犟得很。他言谈举止间时时体现出法官的正气。他办案不感情用事,不因个人好恶,拒说情,拒受礼,一切依法办事。他岳父为同学说情,被他气得近一年未上门;他父亲被他逼着冒雨将他人送的一箱酒送回送礼人处。他十五年如一日,从未受收当事人的一分钱的礼,以致现在根本没有人再提送礼给他的事。这是他的心里话:“农民挣钱不容易,那些都是血汗换来的,我吃了用了于心何忍?做事就要凭党性原则,审理案件要严格依照法律,这是为人做事的准则。”家住唐洋的丈夫何某在吃酒后动手打妻子,妻子王某受不了,在2005年春提出要求离婚,何某情绪激动,扬言要杀人。徐留根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双方和好了,后来,双方只要有些矛盾,都要到法庭来找徐刘根评评。现在小日子过得很不错,最近何某拎来一篮鸡蛋送给徐审判,表达他们的谢意。但徐刘根还是谢绝了。
父老乡亲心如明镜。在唐洋法庭的辖区内,人们都知道徐审办案件,送礼不要,请客不到,办案快,案子办得公公正正、明明白白。党和人民也给了他许多荣誉。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十佳书记员、十佳审判员、十佳调解能手等称号,2005年被盐城中院荣记三等功。
“农民的儿子,就要把根留在农村,公正为司法、一心为民,做一个无愧于农民的儿子。”徐刘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