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英模精神(八) | 俞水娟:每天离完美更近一点
作者: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史玮 艾家静 张茜倩 发布时间:2021-05-18 浏览次数:10850
人物档案
俞水娟,1982年出生,2007年进入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现为苏州国际商事法庭庭长。撰写的案例获第八届“金法槌”杯优秀案例一等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江苏省优秀女法官、江苏最美法官、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弘扬英模精神
三十六楼,放眼全国大概都很少有位于如此高度的法庭。自从2020年11月底,苏州国际商事法庭启用以来,这个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全国首个在地方法院设立的国际商事法庭,就成为法律领域的新晋 “网红打卡地”。
走进庭长俞水娟办公室,视线首先被办公桌上的 “站立神器”抓住了,那是一个架子,把显示器和键盘架得高高地,便于站着使用电脑。
“平时坐得太多了,看卷宗坐着,开庭坐着,写判决书也坐着,” 俞水娟说,久而久之颈椎就不太好了,索性搞一个站立神器,站着办公。在她带动下,这股风已经在苏州中院流行开来,很多人都在使用这个神器。
一个法官到底要坐多久?俞水娟记得自己2013年全年审结100多个案子,2014年增加到200多个,2015年300多个,再之后就每年维持在400多个,相当于平均每天审结超过1个案子。
正是这种不断积累,不仅她所办案件被江苏高院发布为公司审判十大案例、金融权益保护典型案例;她还执笔撰写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司法建议70余万字,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1年1月4日,来自乌克兰的一家企业申请人在视频连线中,激动地对苏州国际商事法庭的法官伸出大拇指点赞。
当天,该庭依法公开听证审查两起由乌克兰企业提起的申请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纠纷案,并均依据《纽约公约》的规定,当庭裁定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
“这也是法庭成立以来,作出的首例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裁定。”在俞水娟看来,有了苏州国际商事法庭,就有了一个更便利、更高效、更集中的司法服务窗口,可以为中外当事人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司法服务,为中外市场主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
人们印象里,法官就是坐在高高的审判席上判案子,其实在日常的工作中,实地调查往往是必须的,这中间弯弯绕绕的各种知识,也会让法官头疼。
最让俞水娟印象深刻的,是去安徽一个偏远的乡镇企业调查。原告控诉,他给被告供应了板材,被告却不付款;被告则说,原告供应的板材有裂缝,根本无法使用,双方争执不休。由于这种板材非常特殊,俞水娟在二审中根据卷宗和双方陈述也无法确定谁是谁非,索性决定出差去现场看一看。
下雨天,都是泥地,路特别不好走。好在没有白跑,实地勘察才发现,部分板材确实有裂缝甚至碎片,完全无法使用,但也有完好无损的产品。经过仔细清点,双方达成协议,完好的板材由被告付款,破损板材则由原告拉回重新回炉生产。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不但不吵了,还表示以后要继续合作。
在调查过程中需要了解的知识可不少,要努力让自己做到学无止境。“我们做的是民商事审判,在案件审理中会碰到很多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俞水娟开玩笑说,“有时审完一个案件,可能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比当事人都要了解得多。”
俞水娟写过最长的判决书长达100多页,以至于文印机都无法打印,她和书记员一起人工排版,再人工装订,花了整整一天时间。那是一个买卖合同纠纷,整整两箱证据材料,俞水娟连续很多天加班,像会计一样一笔一笔梳理账目,直到晚上10点多终于按着酸痛的肩膀关掉电脑第二天再战,走出大楼回头一看,整座楼已经一片漆黑,一盏灯都不剩。埋头苦战的日子是辛苦的,但案子最终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处理过这个案子以后再接受其他,再复杂都不害怕了。”她笑着说,就像爬过一座高山,看看其他山也就觉得一定能爬过去。
记者手记
逆行,为了梦想的职业
“我女儿周末写了一篇小作文,作文的名字是‘双休日谁最忙?’女儿写的是‘妈妈最忙,因为妈妈每个周末都要加班’。”有点心酸的故事,俞水娟笑着说,“现在会特意留出亲子时间,陪伴孩子,送她上学,多跟她聊天。”
时间过得太快,是她最大的感受,“一下子就下班了,下班之后发现竟然还有很多事情。”
对于这样的生活,俞水娟其实可以有别的选择。
俞水娟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走出校园就在一家商业银行找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但是学经济法的她,心里一直都有一个法官梦。每当代表公司出庭时,看到坐在法庭中央的法官,总是不禁神往,那才是她梦想的职业。
为了这个梦想,她重新捧起法学书籍,最终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苏州中院成为一名书记员,并踏踏实实一步步成为一名法官。其实,相对薪资优厚的金融行业,法官收入实在没有什么优势。所以,从司法领域跳槽到金融行业发展的人很多,从银行转型法官的却很少,俞水娟在人群中像一个逆行者,但她却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作为法官,我们只能无限地去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让法律事实接近客观事实,但却难以实现百分之百地还原,有时事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就是残缺的。”俞水娟说,“不过我坚信,只要不懈努力,每天都会离完美更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