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英模精神(一) | 信访一线7000天
作者:人民法院报 朱旻 孙彩萍 发布时间:2021-04-26 浏览次数:9731
弘扬英模精神,对于建设过硬法院队伍具有重要的激励引领作用。近年来,全省法院系统涌现出一大批英模人物,他们的生动事迹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法院干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生动实践和崇高精神。深入推进全省法院队伍教育整顿过程中,将通过全省法院英模人物典型事迹的发掘与宣传,进一步发挥英模先进的示范作用,激发人民法院广大干警的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斗争锐气。
大千世界总有一些困难者,命运对于他们格外严苛,使他们成为生活中的磨难者,自身又没有能力解决苦难的弱者。在刘振华看来,信访工作努力做到的,就是帮助打开“事心”两结,把他们从思维的窄小胡同里带出来,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看见他们好好地生活着。”刘振华说,这是他最大的成就感。
信访一线7000天
——记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信访办主任刘振华
“他抱住信访人纵身一跃,时间在这一刻凝固。危急关头,他不是从天而降的英雄,但他是挺身而出的凡人!”2020年冬末,这句评价和现场视频在镇江法院干警微信群中不断被刷屏,中院信访办主任刘振华,他的名字和事迹在法院干警中引发极大反响。
纵身一跳勇处信访突发事件
2020年11月2日下午4时许,信访人林某身批横幅,使用其携带的梯子擅自爬上镇江中院近4米高的东大门门柱。事发突然,中院立案庭和法警大队干警迅速赶到现场,对其进行沟通说服。然而随着围观群众越来越多,林某的情绪愈发激动。林某站立的门柱顶端不足半平米且存在坡度,他已几次站立不稳险些失足落下。
紧急关头,刘振华快速爬上梯子,面对信访人举着的棍尖,奋力冲上门柱顶。说时迟那时快,他抱住林某立刻转体九十度,带着林某坠向气垫。由于时间紧急,消防气囊尚未完全充足。刘振华被林某的身体重量压迫着,导致尾椎骨受伤,第十根肋骨骨裂,后背多处软组织受伤。因为刘振华的保护,信访人林某安然无恙。
这一天,是刘振华20年信访一线的普通一天。同事韩国沛回忆,刘主任救下信访人后,要求立刻调来此次信访所涉案件全部卷宗材料,并对林某在江苏本省涉及的所有案件进行审查,“他要弄清楚林某初次信访为什么会用如此极端的形式。”
经查询,此次极端访所反映的案件,根据现有证据,三级法院在案件审理中事实清楚,林某事后所说的信访理由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为防止林某再次采取过激行为,中院信访办制定了防范预案,并成立应对小组。
然而刘振华并未止步于此,他的脑海中一直浮现着那张写有“扫黑除恶”字样的横幅。联系了林某的家人后,得知因看了有关“扫黑除恶”电视节目,林某固执地将自己当年案件和黑恶势力联系起来,而家人对其反常情绪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林某的儿子非常感谢法院所做的工作,表示后续会做好父亲的思想引导。
2002年以来,刘振华连续工作在法院信访一线。平均每年接待信访群众数千人次,一线妥善处理了夏某、胡某意欲制造爆炸等信访突发事件,推动化解、稳控了40余件矛盾尖锐的信访积案。2017年至2020年连续获得三等功;2018年获最高院通报表扬;2018年被省法院评为“维稳先进个人”,2019年被评为镇江市“人民满意信访干部,”2020年被评为镇江市政法系统“十佳干警。”
提到刘振华这次极端访事件的现场处置,中院党组书记,院长汤小夫深有感触地谈到,信访工作一定程度上说是在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上工作。个别信访人在踏入法院大门时,是带着焦躁不满情绪的。面对负面情绪引发的缠访、闹访乃至极端访事件,既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又要有鲜明的党性,关键时刻敢于担当,不怕奉献牺牲,这是一名法院优秀信访干部最宝贵的素质品格。
温暖相待解开耄耋老人心结
“老太太过年好啊,这个年好像又年轻了嘛。您说的案子我们年前又研究了,已经立了‘再’字号,后面会进入再审程序。这周我去北京出差,大概半个月以后回来,您就不要老往法院跑了,回来我一定给您打电话。”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王老太太来到中院信访办公室询问案件进展,得到刘振华诚恳的回复后,这位曾经当过老师,斯文干净的老太太开心地连声说“好””,还非让刘振华收下自己春节做的糕点。
20年信访工作,接待过两万多名信访群众,刘振华说,确实每天都会见到带着怒气的脸,但他认为,百分之九十的信访群众都是能够听道理、讲道理的:“和他们把程序解释清楚,让他们把对判决不服气的地方讲出来,再去进行引导性的解释,绝大部分信访问题和矛盾都可以找到突破口,通过和缓的方式解决。”
最美不过夕阳红,信访人秦老太太的晚年生活却很揪心。
84岁的她,40年前二婚嫁人,本指望有个幸福安稳的晚年,没曾想共同生活了数十年的老伴去世后,继子女却将她赶出门,老人和继子女因为继承问题闹上法庭。当刘振华在信访接待室见到秦老太太时,室外近40度高温,老人身上散发着酸臭,已出现中暑症状,刘振华赶紧找来药和水,将她抱着缓缓喂下。
秦老太太的老伴留下一套青砖老宅,法院判决她和继子女共同拥有。因为和继子女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老宅难以分割,秦老太太只能寄居在一间5平米左右,几乎没有任何设施的搭建小屋。
看到年过80,腿脚不好的老人一趟趟蹒跚着来法院,刘振华充满了同情。经与当地民政局多方对接做工作,最终解决了老人每月的生活救助费,并为老人调整了一间十多平米的小屋。刘振华冒着酷热为她改造好卫生间,安装了空调,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一定保障,刘振华这才放下心来。
众多的信访人中,刘振华对老年人更多一份关心。
“生活中老年人得到的关注度比较少,一些老人饱经沧桑,经历了长久的生活磨难,更需要我们温暖相待,为他们做些能够办到的实事,去把他们的心焐暖焐热。”刘振华谈到。
他还时常想起这位已经去世的吴老太太。
96岁的吴老太太到中院信访,是因为儿子和前儿媳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吴老太太的儿子需要承担共同债务,法院当年的判决并没有问题,这个案子的所有诉讼程序也已经全部走完。然而有几年时间,不接受判决结果,住在法院一墙之隔的老太太几乎天天来法院,并在法院门口敲锣鸣冤。
“根据法律规定,吴老太太的诉求难以满足,但我非常同情。借高利贷的前儿媳把原本生意红火,在镇江开了多家连锁店的儿子全部财产都搭进去了,这母子俩是什么心情?”说到这个案子,刘振华语气凝重。
同事们回忆,只要见到老人来法院,刘振华都会很耐心地对待。冬天为老人购买围脖、手套,见老人眼睛不好,走路跌跌撞撞,还为老人配上老花镜。渐渐地,吴老太太表达诉求的方式变得文明和气,还时不时到信访办找刘振华唠唠嗑,聊聊天。
吴老太太99岁时去世了。“老太太去世后,他儿子来法院告诉我,母亲临终前专门嘱咐他,这件事不要再去找法院了,法院已经尽力了。”刘振华说,他被这样的理解深深感动着。
信访工作解开的是当事人的“事心”两结。很多案子事结解开,心结也就随之打开。然而也有一些案件,因为时代、政策、旧有的法律规定等原因,法院即使穷尽所有力量也难以解开“事结”。带着情感去解开“心结”,也许是化解纠纷和积怨更重要的方法和突破口。
千里赴京不遗漏任何线索
2020年5月的一天,林兰与母亲带着两面锦旗来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找到正在北京值班的镇江中院领导和刘振华。交流过程中,母女俩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下跪感谢,这一幕感动了现场所有人。
北京姑娘林兰曾是北京某小学的一名教师,10多年前因为爱情远嫁镇江,与秦某登记结婚。后因长期两地分居,2015年双方协议离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秦某因一起200多万的债务纠纷被确认为夫妻共同债务而卷入执行。林兰认为该债务并非共同债务,拒绝执行生效判决,并开始了漫长的上诉、申诉之路。
“这200多万的债务究竟是家庭必要支出,还是秦某个人赌债?林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这套房产是否应该被执行?”
要彻底查明案件事实,给当事人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镇江中院高度重视,汤小夫院长亲自督办该案。刘振华与分管副院长吴猛先后十余次到案发地走访原审法官、林兰前夫秦某、秦某的母亲以及秦某公司员工了解案件情况,到银行调查秦某账户钱款去向,并两次赴北京和林兰母女沟通案情。
调查过程不放弃任何一个核查案情的机会,不遗漏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线索。为查证被执行房屋归属,刘振华调阅了案件所有证据材料,包括林兰母亲先后三次把钱款打给卖房者的原始凭证等,证实被执行房屋确系林兰母亲出全资购买,后为方便孙子孙女上学登记在女儿名下。
最终镇江中院撤销案件生效判决,启动院长发现程序进入再审,并将相关线索移送公安机关。
离婚前被对方告知没有一分钱共同财产,离婚后不到一周被告知有200万债务,刘振华等办案人员理解当事人的心情。这种理解不是带着倾向性的同情,而是一份力图查明事实真相的责任。
“信访工作者和每个上访群众都不是亲属关系。但要考虑到一些长期信访群众心理非常脆弱。林兰当时已出现心理极不稳定状态,几次赴京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好释明工作,沟通安抚她的情绪。”刘振华谈到,包括在发现原执行法官沟通方式存在问题后,沟通原审法院果断更换执行法官,推动了后续工作顺利进行。
每个最终审理完成的案件就是一个司法产品,法院法律适用是否准确,程序是否合法,认定事实是否准确决定了这一产品的质量。采访中,吴猛副院长形象地比喻,信访部门很像产品的“售后服务部门”,直接面对的就是司法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矛盾纠纷甚至不满冲突。
“包括土地改革时的矛盾,企业改制的矛盾,信访问题面对的社会矛盾纠纷,有很多仅凭法院的资源力量是很难解决的。但法院人可以做到的是,通过信访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的问题反思自己的审判质量,工作态度,倒逼、倒查在自己这一站把好案件质量关。”吴猛谈到。
推动信访部门成为成长“练兵场”
采访中,镇江丹徒、丹阳等基层法院院长,省高院立案庭庭长刘坤都提到一种“信访意识”:“信访意识,就是每位法官在每起案件审理执行过程中,都要树立预防为主、源头防范信访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群众观念、提高审判质效、规范司法行为、改进司法作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
“诉讼的目的是定分止争。要强化程序内有效解纷意识,矛盾纠纷能在诉前化解的不要拖到一审,能在一审化解的不要拖到二审,能在二审化解的不要拖到申诉、申请再审,能在审判过程中解决的不要拖到执行,环环相扣,环环发力,努力在程序内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刘坤特别说到,信访工作不仅仅是少数职能部门,法院少数人去思考去做的事,法院干警都需要有贯穿审判执行的这一“信访意识”。
在一起中国邮政服务合同纠纷案中,案件承办人,镇江中院民二庭法官朱宝华发现,孙某一审被驳回诉讼请求后,情绪非常激动,有实施过激行为的可能,这引起了朱宝华的警觉。她随后填写相关风险评估表,并与刘振华联系商量应对方法。
“包括孙某为了支撑自己的诉求,足足带了两大皮箱资料到法庭。在庭上对法律条文的引用大部分都是断章取义,是自认为的道理。”在对孙某一系列行为做出研判后,刘振华果断决定,和办案法官一起到孙某在扬州居住的社区了解情况。
“在社区了解到,孙某几乎天天在房间里不出来,每天做的唯一的事,就是不断地给中央国家机关写信。我们基本判断他是一个有着偏执思维,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信访人。”刘振华回忆起该案。
接待过两万多名信访对象,经验告诉他,偏执思维的信访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案件矛盾纠纷化解难度大,必须要多方借力。于是联合孙某家人、社区工作者、地方信访人员共同做好孙某工作,目前据家人反馈,孙某的情绪和状态都比较平稳。
刘振华与办案法官们合力化解信访积案、信访苗头案件,一个个成功案例也推动着镇江中院近年来不断建章立制,完善信访制度,全流程规范信访案件办理。
中院陆续制定《信访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涉诉矛盾纠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对重大敏感案件实行风险评估“一案一评”、“一案一表”,在立、审、执环节对潜在风险及时进行预测研判。根据审判执行部门反馈的风险信息,立案信访部门合力做好应对方案应对措施,从而不断避免把潜在的小矛盾拖成大问题,一般性问题变为信访突出问题。
中院还建立年轻干警轮岗学习制度,倡导年轻法官和法官助理到信访部门、信访岗位进行锻炼。
“信访人学识、性格、职业等个人因素迥异,信访时语言的激烈程度、行为方式就会千差万别。信访接待中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会激化矛盾。”采访中,崔啸、韩国沛、宋诗歌等年轻法官、法官助理都谈到,几年的信访接待磨练了耐心、细心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这些都会为今后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法官奠定素质基础。
有着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迅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能够驾驭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刘振华作为一名优秀的信访干部,具有做好这一工作较全面的能力。
但刘振华只有一个,而法院信访一线需要更多的刘振华。用案结事不了的结果,让年轻人对不留案件后遗症,努力案结事了、如何案结事了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反思,才能不断推动提升能力素质,办出一个个高质量、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案件。
汤小夫院长介绍,2021年初,镇江中院党组研究通过了《机关干部轮岗交流暂行规定》,明确在基层一线信访等工作岗位历练、提拔年轻干警,扎扎实实把信访部门作为中青年干警挂职锻炼的“练兵场。”
帮助心有执念者重回生活轨道
信访一线20年,办理了一千多件信访案件,刘振华认为,每个案件都有突破口,有的是用人情去化解,更多的则是站在信访群众的角度,切切实实为他们解决问题。他常说:“问题的解决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群众把我们当做希望,就不能让他们失望。”
“涉诉信访工作本质上要做的是‘人’的工作,刘主任是用‘心访’去做信访。他耐心倾听,明确信访人的实质性诉求。对于群众诉求合理的,及时解决到位;对于诉求无理的,及时思想教育到位;对于群众生活困难的,及时帮扶救助到位;对于违法信访的,也绝不手软姑息,坚决依法处理。”谈到刘振华所做的工作,镇江中院立案庭庭长程刚感触于他的用心、用情、用方法。
刘某根、王某兰之子刘某虎因争抢生意,纠约他人斗殴,被尖刀刺中抢救无效死亡。法院分别对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并判决被告人李某赔偿相应经济损失。因不满意民事赔偿部分的判决,案件审理、执行过程中,刘某根、王某兰多次到最高法院上访,并在全国两会期间进京访、至中南海访。
看到了案件极大的社会风险隐患,刘振华专程赴信访人老家安徽定远县,和当地政府一同实地走访,到村委会,到信访人家中与老夫妻俩交谈,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
调查中了解,信访人育有一儿一女,女儿系智障,儿子是全家的希望。表面是民事赔偿未解决到位问题,老夫妻俩多年来不断上访的根源则是放不下晚年丧子的心结。
在夫妻俩家中,刘振华注意到到处都是摆放着的蔬菜。交谈中得知,由于没有持续收入,夫妻俩只能每天拖着板车挨家挨户到处卖菜。了解到这一情况,刘振华当即和一同走访的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共同协商,免费为他们提供一处附近菜场经营摊位。
从痛失爱子的情绪中走出来,日子忙碌了,生活也更有了奔头。夫妻俩表示会彻底息诉息访,安度晚年。
“放下心结和执念,才能够面对今后的人生。”刘振华说,让心有执念的人重回生活轨道,是他在信访工作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幸福感。
刘振华回忆,在定远县走访调查时,看到镇党委书记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密密麻麻记录着困难群众、信访群众的姓名、住址、家庭情况以及联系方式。这位不到40岁的镇书记两鬓已白,访贫问苦,走访信访群众,一年中重要的节日没有一个在家里度过。
“如果能在法院,能在我们这里化解掉的矛盾纠纷,就不要让其扩散向社会。基层很难,基层干部太辛苦了。维护社会稳定,本来就是全社会的一盘棋。”刘振华谈到。
(文中当事人均使用化名)。
记 者 手 记
要有一颗容人之心
对于群众案件中反映出的实际问题,他解决得了;对于集访的老百姓,他劝得回;对极少数无理闹访者,他镇得住。
采访中谈起刘振华,人们钦佩他见党性、见担当、见水平,刚柔并济的信访能力。能力的背后,记者看到的却是一颗容忍力极强,海纳百川的强大内心。
信访工作处理的是一般人不愿处理的难事、烦事,要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受常人不能忍的气,“容得下”,是一名信访工作者宝贵的品质和素养。
然而“容”,并不仅仅是忍耐。在刘振华身上,记者看到这个“容”字饱含着关爱。这份关爱,蕴含着悲悯、体贴、同情,甚至不平则鸣的深沉情怀,体现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大千世界总有一些困难者,命运对于他们格外严苛,使他们成为生活中的磨难者,自身又没有能力解决苦难的弱者。在刘振华看来,信访工作努力做到的,就是帮助打开“事心”两结,把他们从思维的窄小胡同里带出来,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看见他们好好地生活着。”刘振华说,这是他最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