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英模精神(二) | 王斌:知其恶而守其善
作者: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隋文婷 发布时间:2021-04-28 浏览次数:11351
弘扬英模精神,对于建设过硬法院队伍具有重要的激励引领作用。近年来,全省法院系统涌现出一大批英模人物,他们的生动事迹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法院干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生动实践和崇高精神。深入推进全省法院队伍教育整顿过程中,将通过全省法院英模人物典型事迹的发掘与宣传,进一步发挥英模先进的示范作用,激发人民法院广大干警的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斗争锐气。
人物档案
王斌,1968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先后获全国刑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法官、江苏最美法官等荣誉。
30多年,她主审、参审的刑事案件千余件,其中不乏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重大刑事案件。在同事眼中,她是业务过硬的专家型法官;在当事人眼中,她是不枉不纵的“铁面包公”。
她办案,有尺度亦有温度
“刑事审判容不得一丁点差错。”王斌常常这样要求自己、告诫年轻法官,在同事眼中,王斌是个“细节控”。从庭前阅卷、证据核查到文书制作、判决书校对等,她事无巨细,对工作追求臻于极致。每份判决书写完后,自己都会反复校对。也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办案风格让她及时纠正了一起“死刑”错案。
2015年,王斌被借调到最高法院办理全国死刑案件复核。在核准一起运输毒品的死刑案中,王斌依法对被告人进行远程提讯,在提讯过程中,细心的王斌发现,被告人的相貌与一、二审法院认定的被告人照片不同,1寸照片上的女性与被告人虽然神似,但似乎年长许多。这一小细节立刻引起了王斌的警觉。随后,她仔细查阅了卷宗,发现一、二审法院认定的被告人照片与其前科犯罪时的照片也有些差异,同时被告人的姓名与前科时姓名也不同,但卷宗内对此却没有任何说明。多年的办案经验告诉王斌,案件极有可能因疏忽大意把死刑犯的身份搞错了。最高法院随即要求一、二审法院进行补查,后查实被告人确系冒用其堂姐的姓名,案件被依法发回重审,一起“死刑”错案得以避免。为此,最高法院刑三庭专门发函对王斌进行表扬。
“被告人虽然犯罪,但他们也是人,也要依法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权利。”这是王斌一直挂在嘴边的话。
2021年1月19日,江苏高院依法对麻某某强奸、故意杀人一案进行二审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从案件告破到法院宣判,这起28年前“南医大女学生被杀案”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而王斌正是这起大案、要案的一审主审法官。
“刑事法官必须保持居中裁判的超然立场,即使面对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犯罪分子。”王斌说,“保障控辩双方的平等权利,关系到刑事法律的正确实施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庭审前,麻某某的代理律师提出非法证据排除,为此,王斌专门召开了庭前会议,认真听取辩方律师的观点;法庭辩论环节,控辩双方围绕鉴定人资质、案件的事实、定性等焦点问题展开激烈地辩论。在4个多小时的庭审中,王斌以其丰富的庭审驾驭能力,让控辩双方平等对抗。
“一名优秀的刑事法官,就应乐见控辩双方之间进行均衡对抗、平等角力的场面,因为这对于最后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无疑是有益的。”王斌认真地说。
作为一名中级法院的刑事法官,王斌面对的大都是一些重特大刑事案件。法庭上,她不怒自威,勇于亮剑惩恶;法庭外,她也有着女法官特有的细腻柔情。
在审理一起亲生父亲和继母杀死女儿的案件中,王斌觉得案情有悖常理。她没有简单地坐堂审案、一判了之,而是亲自走访群众、社区,掌握案卷之外的情况。通过走访,她了解到案件中两位老实巴交的农村老人,千辛万苦一起把女儿养大成人,但不孝的女儿却常年对他们尤其是继母进行滋扰辱骂,无理要求两位老人离婚,以图独占他们的房产。2014年3月的一天,当女儿再次上门辱骂时,两位老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过激杀死了女儿后自首。当地群众也纷纷表达了对“恶”女的激愤和对两位老人的同情。在核实了这些重要情节后,王斌最终做出了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父亲有期徒刑四年,继母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的判决。
“裁判不能仅仅体现在逻辑的完美性上,而且要建立在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度上,做出的不被社会接受的'合法'判决,只会让人们远离它而不是信任它。”王斌这样说道。
记者手记
一个个刑事案件的背后是什么?暴力、血腥、贪婪……社会的阴暗面好像一股脑地呈现在刑事法官的面前。
作为一名中级法院的刑事法官,在办案过程中王斌也时常在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在见识到最丑陋的人性后,“知其恶而守其善”,王斌不断地告诉自己,不仅要用法律利剑惩恶扬善,更要用司法的智慧“治病救人”,承担起医治“社会病”的责任。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法官是一个关乎人的权利、关乎社会正义的职业。任何一个审判都连着社会的神经,裁判案件不仅仅是局限在个案的解决,更是要为社会提供一个公正、令人信服的未来指引。这是刑事法官的最高要求,也是王斌一直在坚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