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今年以来,铜山法院深入落实上级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信用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打出企业信用修复“暖企”行动的“组合拳”,帮助受市场环境影响的企业克服暂时困难,恢复正常经营,为辖区营商环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蓄水养鱼”致“双赢”

某加工制造企业是一家小型民营企业,因陷入买卖合同纠纷需支付一笔赔偿金。受疫情影响,企业无法正常开工,出现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周转受阻情形,无法按期履行生效判决义务。

案件进入执行后,承办法官王松到被执行人企业实地侦查发现,发现该企业机械设备较新,且在疫情后正在加紧复工复产,如果采用固有办案模式,极有可能导致企业资金困难加剧。

“疫情期间企业资金流动困难,这么短的时间实在是拿不出赔偿款……”企业负责人张某满面愁容地向执行法官诉说着难处。

考虑到双方当事人均为小微企业,本着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保障企业正常运转,法官对该设备进行“活封”,令企业得以继续经营。组织双方到被执行人企业现场,被执行人通过对其设备进行质押的方式,筹集了部分资金,一部分用于企业复工复产,一部分用于偿还债务。

“‘活封’让公司减负增码,帮我们顺利渡过难关!”企业负责人张某感激的说道。同时,该院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达成了新的合作协议,给被执行企业带来“纾困”订单。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中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巨大,为避免对被执行人“竭泽而渔”,铜山法院积极推进涉企案件多元化解,灵活运用执行查控措施和信用惩戒措施,减少对被执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给危机中的企业保留了一线生机,努力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

“及时修复”促“重生”

 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对企业而言就像多了一份无处不在的束缚,融资贷款、招标竞标、政策性支持等方面都将受到严格限制。对此,铜山某建筑企业的负责人王某感触颇深。

王某经营的建筑企业经营状况一直很好,因对一笔债务提供了担保,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加之受疫情影响,资金周转遭遇临时性困难,迫于无奈未能及时履行,被法院“拉黑”。

“我们是建筑企业,资质还不错,如果能恢复信用,我们就能继续参与招投标,也能慢慢把钱还上,不然只能倒闭了。”王某在信用修复申请中反映了对信用修复的迫切需要。

收到该企业信用修复申请后,铜山法院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核实了相关情况。鉴于该企业属于担保人,而且积极配合法院执行工作,综合考虑案件实际情况,承办法官约谈双方当事人现场调解并达成和解协议,决定对该建筑企业解除强制措施,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了“一线生机”,也为债务后续履行保留了“双赢可能”。

让王某及其企业得以回到正轨的信用修复,是铜山法院为深化执行改革,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出台的一项激励机制,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的一项具体举措。

此外,该院坚持因企制宜,为涉执企业定制个性化修复方案,综合分析企业经营状况、还款意愿、企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形成“帮扶清单”“约束清单”“退出清单”,通过正面引导的柔性方式,鼓励当事人诚信履行裁判义务,允许当事人纠正失信行为,不但有助于化解执行难题,还能有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多方征询”提“效能”

“企业纳税情况一直很好,反映出经营状况还是不错的。”一件涉企执行案件调查走访中,税务部门的反馈意见让法官吃了“定心丸”。

涉企执行案件,需要“力度”,更需要“温度”。做足执前“功课”,方能妥善化解纠纷、保障企业发展。

铜山区法院建立健全涉企执行案件意见征询摸排机制,创新推出“三三三”工作法:即与涉案当事人“三见面”,对失信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听取企业法定代表人(股东)意见、听取申请执行人意见;对失信企业“三查询”,查询企业的履行情况、资产情况和债权债务情况;向管理部门“三征询”,征询市场监管部门关于企业登记和经营情况的意见、征询税务部门关于企业纳税情况的意见、征询企业所在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关于产业布局和企业发展的意见。

“通过这种全面、系统的征询,我们能够更加精准了解企业现状,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执行措施,提升涉企执行案件效能。”执行法官邓拓介绍到。

该院还持续优化涉企服务举措,出台一揽子惠企措施:根据失信被执行人不同情形,采取不同的惩戒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对债务人的不利影响;建立退出、指导、约束三类清单,促进企业依法有序退出失信名单;通过设置信用惩戒考验期等措施,鼓励被执行人积极主动履行;严格适用纳失条件,确保新增纳失及退出企业符合法定条件。

“暖企”行动开展以来,一批拥有强烈履行意愿的被执行人和被执行企业纷纷获得了宝贵的机会。截至目前,已屏蔽暂时性困难的失信企业共108家,促进执结涉企案件17件,如同按下“激活键”,实现了企业“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