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江苏走在前挑大梁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作者:法治日报 丁国锋 罗莎莎 发布时间:2023-03-10 浏览次数:5518
近年来,江苏法院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立“打造高质量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思路,聚焦重点任务、重点指标,统筹立审执各领域、各环节精准发力,为江苏“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夏道虎。
多点发力
优化营商环境
江苏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和开放大省,一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稳增长、稳预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提出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全球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等目标。
夏道虎介绍,江苏法院牢固树立“案案都是营商环境”理念,聚焦提升江苏法治核心竞争力,积极贯彻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5年来,全省法院一审审结商事案件75.3万件,标的额8748.7亿元。
我们出台26条措施服务保障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机制省市县全覆盖,审结破产案件1.4万件,释放沉淀资产1万多亿元,盘活土地房产1.9亿平方米,972家企业经重整获得新生。
夏道虎说。
据介绍,江苏还依法保护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制定相关司法文件20余份,与省工商联建立服务民营经济协作机制,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
江苏法院始终强化对守法守信行为的保护,为守信践诺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完善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机制,63.9万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主动履行了义务。2022年3月以来,江苏法院联合省发改委等部门建立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机制,组织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为4.8万家失信企业修复了信用。
服务创新
强化内动驱力
科技创新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近年来,江苏法院始终坚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在全国率先实施最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加大侵权损害赔偿力度,对298件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最高判赔两亿元。
夏道虎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江苏法院不断创新审判机制和裁判规则,创设知识产权省级执法司法协作机制,成立南京都市圈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增强保护合力,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知产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中,江苏得分全国第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我们出台了服务数字经济发展14项措施,设立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调研基地,审理全国首例恶意干扰百度搜索排序结果的‘万词霸屏’案,依法打击网络黑灰产业。
夏道虎说。
近些年,江苏法院在从严从紧保护知识产权工作中蹄疾步稳,一系列创新探索取得显著成效。江苏两项创新举措获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首批典型案例,两个案例入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典型案例,江苏高院连续3年被国家版权局评为打击侵权盗版有功单位。
问题导向
回应群众关切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夏道虎介绍,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纠纷解决需求,江苏法院始终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着力打造一站式解纷“门诊部”,会同司法行政机关在三级法院统一设立“非诉讼服务分中心”,整合7种非诉解纷资源;建立30多项诉调对接机制,与省银保监局、省总工会等13家单位建立在线诉调对接机制。
据介绍,江苏还开通“江苏微解纷”线上平台,线上线下同步发力,2653个调解组织和1.5万名调解员进驻,平均每分钟在线化解纠纷11起。推行“示范诉讼+集中调解”机制,打造“家门口式”诉讼服务,开发全域诉服平台,当事人办理立案、保全等诉讼事项,就近选择任一法院,即可实现“一窗通办、一站全办、跨域联办”。
夏道虎表示,江苏法院通过不断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真正实现“全天候”服务、“家门口”解纷,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为民办实事,敢于啃硬骨头。江苏在全国首创执行“854”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执行工作深刻变革,5年来,全省法院执结案件304.5万件,执行到位4522亿元,首次执行结案平均用时从154天缩短至81天,结案率从75.2%提高到97.1%。
惩戒不是目的,督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才是“归宿”。夏道虎告诉记者,江苏法院强化善意文明司法,利用“物联网+执行”“放水养鱼”等柔性执行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此前,扬州某被执行企业手握亿元订单,但因厂房租赁纠纷败诉被申请限期搬离,法院组织10余轮磋商促成延期搬离,并帮其找到新厂房,保障了接续生产、按时交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