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画家笔下,他脸色憔悴,很难用“俊美”着墨;在诗人眼中,他憨厚无语,纵有妙笔也难生花。

 

但他在亭湖法院干警心目中,却是一个事业至上,爱在工作中创造业绩的人,更是一个淡泊名利、喜欢挑战自我的人。他叫王铭,今年已经59岁,是亭湖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普通审判员。

 

“不宣传王铭,心中有愧”。怀着敬慕之情,我们走进了王铭。

 

情系法律,手不释卷,勇当行家里手

 

1993年初,仅有初中一年级文化,已是不惑之年的王铭凭借超人的毅力,通过自学法律考试,跨进了亭湖法院的大门。10年知青、15年质监工作的经历,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人民法官的称呼极其荣光。

 

当他第一次接手第一桩卷宗时,他的脑海中即刻想起当年下乡时,一位农村老汉说的话:“年青人不要嘴‘凶’,有本事把‘什活’拿起来,干出个样子让人瞧瞧,大家才服你”。

 

眼下的活自己能行?我当法官能让百姓满意吗?为了拉直心头的问号,王铭走进了书斋,驰骋在知识的海洋中。平日在办公室他手不释卷,每晚《新闻联播》后,他总是将自己锁在房间内阅读经典、思考审务。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王铭自进法院来,没有进过浴城、歌舞厅,更没有钓过鱼、打过麻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看书学习上。不少人说他是“傻帽”、想“出风头”;就连他的爱人都说他是“痴子”。王铭却不以为然。他说:今天不学习,明天就会被法律淘汰。为此,他更加坚定了求知的信心和决心。随后,他把自己的学习计划拓展了,把学习的触角延伸了,在进法院不到的三年间,他啃下政治经济学、社会管理学以及汉语言文学、计算机、摄影等多门学科,并取得了相应的学历。

 

天道酬勤,王铭以厚实的知识功底,在该院民一庭工作的3年间大显身手,先后办结近700件案件,无发改、无错案、无投诉,成了远近闻名的“名”法官。20015月,他接手了一桩历时16年已久的房地产纠纷案。此案历经了一、二审、执行、中止、发回重审等复杂过程,为使案结事了,王铭娴熟地运用民法学添附等原理,对房屋权属进行深入剖析后作出公正判决,久拖纠纷彻底化解。他撰写的判决书,当年就被评为盐城法院优秀裁判文书。

 

2008年王铭在审理朱某等八名原告诉张某继承一案时,他大胆地参照当地农村在分配遗产,用“提份子”的方法改变传统做法,使判决合理、合情、合法,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他以此案撰写的案例,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审判案例要览》收编。

 

王铭在办案中还善于总结经验,随后撰写的《医疗纠纷中的因果关系分析》一文,被省高院《审判研究》刊用,外地众多法官慕名与其商榷探讨。在此同时,他还注重对书记员工作的研究,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编写了一万六千余字的《民事审判中的书记员工作》讲义,作为教材培训了书记员、速录员360多人次。这份讲义在江苏法院局域网的先锋论坛的《书记员之家》栏目发表后,被置顶数年。王铭,当仁不让地成了亭湖法院审判战线上公认的“行家里手”。

 

扎实做事,追求出彩,连续培植品牌

 

“做事,就要把事做扎实,干工作,就要出彩”。这是王铭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口头禅。

 

2006年,王铭作为该院“精兵”充实到刚刚组建不久的位于盐城经济开发区的新河人民法庭工作。面对“花”一样的世界,该院党组决定:要在他所在的人民法庭创建廉政文化品牌,让法庭干警牢牢守住司法底线,成为新时期的清廉法官。

 

时值53岁的王铭主动向庭长请缨:“这个活让我试试”。王铭说干就干!殊不知,审判任务繁重, 白天无法研究琢磨,熬夜加班在半年的时间里似乎是家常便饭。

 

选定牌名,是他遇到的第一个难点。为尽快立题,他查资料看名著。一个星期天的深夜,他喜读了北宋时期,理学开创者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对其认为菊花像人间的隐士,牡丹像人间的富贵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像人间的君子的比喻时豁然开朗,新河的谐音可比拟荷花之意,“出淤泥而不染”其品格多么可贵。 “清风新荷”这个寓意深刻的题名,顷刻应运而生。

 

名牌需要载体展现,王铭深谙其理。随后他马不停蹄地转入到第二个“攻击点”,与他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电脑制作技术以及相关设计工作结缘了。在策划、制作庭景、影视录像、展板图表的那些日日夜夜,他可谓是废寝忘食,困了,就倒在沙发上躺一会;累了,就用凉水冲冲头;饿了,泡碗方便面填填肚子,凭着一股豪气和韧劲,在2个月内完成了6项设计和48块展板。2007年全省法庭廉政文化现场会在该庭召开,当上级领导与参会代表走进新河法庭时,迎面可见的石碑上镌刻着“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等16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耀眼夺目,法庭内墙壁上悬挂着王铭设计、制作的名人名言、民间传诵的感人故事的图板,以及通往审判区的那片文化长廊,处处浸透着浓浓的廉味、人人观后齐声叫绝。当年“清风新荷”则成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廉政文化品牌,随后被省、市级定为“廉政文化示范点”,“廉政文化名优品牌”,2012年,该法庭又被江苏省高院命名为首批“全省法庭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成为盐城法院唯一获此殊荣的人民法庭。

 

20086月,该院党组考虑王铭已年过半百,身体状况欠佳,决定让这位“老牛”回院机关,一来让其歇歇,二来让他协助办公室承担志鉴、创办《亭湖法苑》杂志等工作。听到这个消息,王铭愉快地接受了这份工作,他对院长说,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我能挑100斤不挑99

 

创办《亭湖法苑》是亭湖法院历史上的第一次,院党组决定在2009年元旦出刊,王铭接手任务只有短短的20天时间,没有借鉴,也没有先例,王铭对身边的同事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那段时间,王铭冒着严寒,骑着二八杠自行车,往返相关设计制作单位虚心求教,有时为了一个细小设计版式,要跑设计单位十余趟,力求杂志办出特色、富有品味。经过20天的努力,第一本法院自办的载有本院要闻、干警撰写的调研、诗歌、散文、摄影、书画作品的《亭湖法苑》成功了,又一个装帧精美的文化品牌竖立在人们的面前。

 

连续培植品牌,王铭名声大振,上级法院、地方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好评如潮。院里要给他奖励,他谢绝了:“我所做的工作都是份内的事,一不要奖励、二不要待遇、更不用提拔”。

 

不少同事为其鼓掌,但也有不少人向他发出疑问:“老王,你忘我的干工作,不觉得亏吗?”“我没有觉得吃亏,生活在法院这片感恩的土壤中,只要能为法院扎实做点事就心满意足了”。

 

与病抗争,忘我工作,书写美丽人生

 

2011年初,王铭感到咽喉不适,咳嗽时常带血丝。起初,他不以为然,认为人到了这把年纪,小病小难是常事,用不着理它,顶一顶就过去了。然而,事与愿违,病症并非他所料,恶魔无时不刻在吞噬着他的身体。

 

“老王,不能再拖了,抓紧到医院治疗!”院长下达了催促令。20111110日,经医院检查确诊他得了绝症:喉癌,需要立即手术。

 

天妒英才,王铭,这位倔强的汉子顷刻缄默无语,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住进了医院。

 

手头上好多事还未完成,此刻躺倒真不是时候,王铭入院后内心很是纠结。法院领导和同事探房时看出他的心思,齐声劝他工作暂先放一放,治病要紧。

 

身患这样的病,轻者手术切除,重者化疗、放疗。王铭属于后者。3周后王铭做了喉部切除,并附以化疗。医生告诉他,要接受3次化疗,一个疗程为4周,期间必须安心休养。耐不住寂寞的王铭,今年3月,放疗刚刚结束,他就“偷偷”地上班了。

 

“你疯啦!不要命哪!”法院的领导和同志们都震惊了。“没有你们说的那么严重,与其在家等死,还不如上班干死!”王铭若无其事地说。

 

他是放心不下他承办的《亭湖法苑》第六期还没有校印,回到熟悉的环境,他浑身来劲了,根本看不出是一个重病在身的病号,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仅用两小时他把所有的文稿通校了一遍。此时他已是虚汗满脸,坐在椅子上气喘吁吁,办公室的小陈看后惊呆了,不知所措。王铭连忙用手招呼小陈不要声张,躺一会就没事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到了,他没有告诉家人,急得他爱人到处打电话询问他的“下落”,他对办公室主任摆摆手,示意马上回家。

 

干起工作来不要命,家人、朋友、领导谁也档不住他,每每有人叮嘱他待养好病再干,他总是说我手里头的活都是有时间要求的。这话确实不错,他承担的《亭湖区志•审判篇》编撰工作,这项工作十分缜密,由于市区区域管辖几经调整,资料征集难度很大,为确保不出差错,他撑着虚弱的身体、用沙哑声音向外单位一次又一次地征集资料,多次与本院相关部门的人员商讨、推敲,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认定,常常组织“三堂会审”。在审判志汇总时,他一度说不出话来,为了不影响进度,他就在纸上写、在图板上划,指挥参与编辑的同志干。经过10个多月的奋战,10多次的增删,首轮地方志《审判志》的编纂工作如期完成,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王铭并被亭湖区委表彰为编志先进工作者。

 

这项工作忙完了,院领导说什么也不让他这样玩命地干了。他却对领导说,我负责整理院史陈列室的工作,现在没有合适的人接替,等我把这件事办了,我就马放南山。院领导再次被他的执著劲头说服了。他像年轻小伙一般,几乎是天天白加黑,100多个昼夜精雕细刻,征集的300余张珍贵照片、160多件实物的120平米“院史陈列室”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全院干警的面前。陈列室正式开放的那天,院长邱晓虎对前来参观的上级法院领导说:“我院的院史陈列室凝结了王铭的一片心血,他是当之无愧的功臣”。

 

把事做扎实,书写人生美。王铭为人们提供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样本,我们为他骄傲、更为盐阜法官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