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个共享法庭都在忙些啥
作者:苏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07 浏览次数:3064
共享法庭是指将法庭司法资源和力量下沉到镇街、村社等社会治理的最末端,把调解指导、智慧诉讼、事项申请、巡回审判、普法宣传、基层治理等服务送到基层一线,与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基层的诉源治理,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023年9月1日,作为苏州首家共享法庭——常熟市人民法院辛庄人民法庭与常熟市莫城街道矛调中心共享法庭的联络法官,蒋玉凤第20次走进这个共享法庭联络站,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参与莫城街道辖区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调解,经过蒋玉凤两个多小时的以案释法,矛盾双方握手言和,这起持续两年的民间借贷纠纷得以化解。
常熟市莫城街道矛调中心负责人张烈表示,这起民间借贷纠纷街道参与调解了多次,最终是因为法官的参与,才得以顺利化解,而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大家“天生”就信服法官。
从去年12月8日首个共享法庭的成立到如今已经发展到100多个,苏州全市法院在不增编、不建房的情况下,一块显示屏、一根数据线、一台电脑,就把法院的司法资源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不仅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法律咨询、诉讼服务,减少了诉累,更重要的是把法治理念送到了基层,推动了基层的诉源治理。
共享法庭是什么?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它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哪些作用?连日来,记者深入一线,探寻其中的答案。
常熟“集群模式”
为解决法庭案多人少矛盾,满足老百姓的司法需求,常熟全面布点,已建成共享法庭94家。
走进常熟市莫城街道矛调中心,20平方米不到的调解室里,摆放了一台电脑,安装了一块65英寸的电子显示屏、一张长条桌子和七把椅子,这就是苏州首家共享法庭。
常熟市人民法院辛庄人民法庭庭长邓刚和张烈是这个共享法庭的“创始人”,在他们看来,“别看共享法庭设施简陋,可在矛盾化解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可不小。”
为何想到在莫城街道矛调中心设立共享法庭?邓刚介绍,辛庄人民法庭管辖辛庄镇和莫城街道的案件审理,4名骨干员额法官每年需要审理2000多件案件,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他们意识到,不少案件在基层就可以化解,没必要非要到法庭通过诉讼解决。另外,辛庄人民法庭设在辛庄镇,距离莫城街道相对较远,居民到法庭寻求诉讼和法律咨询不是很方便,便萌生了在莫城街道设立共享法庭的想法,一方面能把法院的司法资源下沉到莫城街道,推动矛盾在一线化解,减少法庭的案件诉讼量,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满足当地老百姓的司法需求。
莫城街道辖区有服装市场,人员结构复杂,一些合同、服务类纠纷高发。张烈告诉记者,调解员在矛盾调解中,一方面经常遇到很多法律问题,另一方面,老百姓总觉得基层调解员会偏袒哪一方,不能让人信服。“如果有法官的支持,公信力不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为了不给莫城街道增加负担,共享法庭利用莫城街道矛调中心的调解室,增配一台电脑和一块电子显示屏,依托互联网技术,就把辛庄人民法庭的司法资源输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通过共享法庭,居民可向法官咨询法律知识,了解诉讼程序;基层管理者和调解员可以向法官咨询矛盾调解的法律依据和基层治理的司法方案,遇到棘手的矛盾还可以请法官线上或线下调解;而法官则可以指导基层调解,进行公开庭审和普法宣传,有效预防基层矛盾的发生。
共享法庭给莫城街道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自成立以来,法官直接参与复杂纠纷调处6起,提供调解法律指引10次,接受各类法律咨询27次,开展公开庭审和普法宣传7次,有矛盾或需要法律援助找共享法庭,已成为当地基层管理者和居民的共识。常熟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少年及家事审判庭)庭长赵丽丹介绍,常熟计划年底前完成100家共享法庭建设,目前已建成94家。全面布点的同时,常熟市共享法庭的功能不断拓展,推动基层治理方法路径更为多元。如今,共享法庭的“集群效应”逐渐彰显。今年上半年,常熟市人民法院民事一审收案下降1.93%。
常熟之外,更多共享法庭进入公众视野。
姑苏区“锦囊效应”
共享法庭为多元化解纷提供了新思路,带来基层干部治理基层理念观念的改变。
一块显示屏、一根数据线、一台电脑,共享法庭不仅推动了基层诉源治理,还带来了基层干部治理基层理念观念的改变。
3月16日下午,姑苏区人民法院在白洋湾街道设立了该区首家共享法庭,之后进行“扩面”,目前已经建成13家。姑苏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副主任田彩霞介绍,姑苏区法院将共享法庭建设统一扎口到立案庭进行管理,根据需求推进共享法庭建设,实现了8个街道的全覆盖,并根据姑苏区的特点和社会治理的需求建立了“天平筑诚信,消费新天堂”消费纠纷化解共享法庭、涉交通事故特色共享法庭、“和谐医患”共享法庭、劳动争议共享法庭,推动消费、交通事故、医患、劳动争议纠纷的化解和治理,并构建了“司法确认中心+共享法庭+天平直播”诉源治理矩阵,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新思路。
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长青社区范围内有星光耀花园一期、二期和星光耀商务中心三期、四期等,共有1万多名居民。这些居民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在周边从事婚纱、餐饮等生意,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各种诉求较多,社区治理难度大,物业纠纷尤为突出。
“原来居民时常以物业服务不到位为由拒交物业费,物业费收缴不足四成,物业公司因为物业费收缴得少,降低了物业的服务标准,恶性循环导致小区物业纠纷不断,引起的相关物业问题投诉最高时占到白洋湾街道所有社区的70%左右。”谈到之前长青社区物业与业主之间的纠纷,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长青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一然直摇头,“这些物业纠纷不进行系统性调处化解,不仅容易激化矛盾,还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但社区苦于没有很好的抓手。”
共享法庭就像一个“锦囊”,给张一然带来了希望。得知长青社区的需求后,今年3月16日,姑苏区法院在长青社区设立了共享法庭,第一件事就是推动长青社区物业纠纷的化解。
张一然首先把对物业问题意见较大的居民和物业负责人“请”到共享法庭,请共享法庭的联络法官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针对性说法,讲清拒交物业费的法律后果和法院裁判标准,以及物业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
居民听了法官的精准普法后,了解到交纳物业费是应尽的义务,物业公司也积极做好物业管理,小区里篮球场修建、垃圾亭房改造、小区沙坑改建、地库采光玻璃大面积损坏以及小区路面机动车乱停乱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小区面貌得到了明显提升。
如何推动长青社区的长效治理,防止问题“回潮”?法官又给张一然支了一招——建议长青社区成立业主委员会,通过业主委员会对物业进行监督,推动小区的管理。目前,在社区的推动下,星光耀各小区的业主委员会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
因为有法官的指导,再加上社区多元治理,如今,长青社区因物业纠纷引起的投诉降到只占到白洋湾街道所有社区的18%。随着这一数据持续下降,居民幸福感明显回升。
共享法庭给长青社区的社会治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而对于张一然来说,共享法庭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
“之前,社区干部遇到一些借贷纠纷,更多是从情与理上进行化解,现在有了共享法庭,我们更加懂得了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矛盾化解。”张一然说,现在遇到社区居民之间有矛盾,他会先通过共享法庭渠道咨询一下法官,先理清法律关系,然后再去调解,这样矛盾化解的概率便大大提高了。
多元化和多向度
全市法院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延伸互联网司法工作触角,积极构建分层递进的多元解纷路径。
随着不断的探索,共享法庭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太仓市人民法院联合该市公安局、司法局、娄东街道在景瑞社区与娄江社区成立共享法庭;张家港市人民法院联合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共同设立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共享法庭;昆山市人民法院花桥人民法庭立足辖区内新业态快速发展趋势,将联合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安亭人民法庭、青浦区人民法院青东人民法庭,共同在花桥相关产业园设立跨省域共享法庭,导入法院知识产权、劳动审判等专业化司法资源,提升产业规范健康发展水平。
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黄源榕介绍,在现实运作中,每个共享法庭都会安排一名联络法官,基层调解员在组织当事人调解过程中,法官可以提供线上线下的法律和业务指导,调解成功后,当事人可以在线申请司法确认。群众可以借助共享法庭场所和设备,就近参加线上异地庭审和调解活动,诉讼更加便捷。法官可以依托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电子诉讼平台等指导并协助群众进行网上立案,申请延期开庭、延期举证期限、调查取证、核实代理关系信息、撤诉、回避、网上退费、网上阅卷等在线诉讼服务事项,并使用“江苏微解纷”平台申请在线解纷。法院还可以选取典型案例,到共享法庭进行开庭、调解、宣判、咨询、答疑和宣传,打造辐射整个辖区的巡回审判网格,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同时,法院可以根据当地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制作庭审直播和点播清单、普法视频、典型案例等,并将信息录入到共享法庭供居民观看,让居民接受法治教育。法官还可以下沉到共享法庭与居民“零距离”开展精准普法,提升居民的法治意识。
当前,共享法庭的建设原则是在“不增编、不建房”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依托镇街、村社、行业组织现有硬件设施,以“一根网线、一块屏”为标准配置,集成江苏微解纷、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电子诉讼平台、庭审直播系统、裁判文书公开等模块功能,聚焦基层矛盾纠纷高发部位和群体,将镇街、村社作为基本布局点,同时向行业协会、金融、保险、邮政、仲裁、律所、工会、调解委员会等组织多向度延伸。
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蔡绍刚表示,近年来,全市法院立足司法职能,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积极构建分层递进的多元解纷路径,着重强化纠纷源头治理,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多元解纷经验,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市法院要延伸互联网司法工作触角,充分发挥共享法庭等智慧诉讼的功能优势,集成线下线上解纷资源和解纷方式,助力矛盾纠纷消解在源头、化解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