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员,身不着法袍,手不握法槌,一张四方桌外加几个小凳子足矣,办理的大部分案件都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案”,而一个个“小案”却编织成了普通人形形色色的人生。启东法院共有驻院、驻庭人民调解员18名,他们将“如我在诉”的理念贯穿每件“小案”办理始终,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让群众感受到人民司法的暖心、稳心、安心。

家事裂痕的细心“缝补匠”

刘大爷夫妻俩今年均已八十有余,膝下共育二子一女。大儿子意外工伤死亡离世,考虑到大儿子之子刘某某尚在读书,刘大爷夫妻俩遂主动放弃工亡赔偿待遇留给孙子。今年1月,刘大爷因病入院,共花费医疗费5万多元,小儿子和女儿因老俩口放弃工亡赔偿待遇为由拒绝承担相应费用,故而成讼。

调解员陈红琴、黄炳新收到该案后,细心翻阅案件,耐心梳理案情,认为该案涉及一大家子的幸福安稳,应尽可能采取诉前调解的方式帮助当事人“修补”亲情,遂主动联系上两名被告,了解到两被告并非狠心拒绝赡养老人,而是对老俩口放弃已故大哥的工亡赔偿金一事存有心结。调解员意识到,也许孙子刘某是案件调解的突破口,于是便找到刘某说明相关情况,希望其顾念亲情,作出让步。孙子刘某某随即表示,愿意出面并担部分赡养义务。随后,调解员集中精力耐心细致地向两被告释法说理,说明赡养老人是成年子女的法定义务,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会因工亡赔偿金而受到任何影响。最终两被告解开心结,同意赡养费用各承担三分之一,至此这场家庭风波圆满化解。

很多家事纠纷的当事人打官司就是为了争一口气。为了消解对立情绪,就要避免矛盾升级,调解员既要保持“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的态度,又要在整个调解过程中做好释法说理工作,把当事人心中的“气”排解出来,方能定分止争,实现案结事了。

群众利益的暖心“守护者”

“谢谢启东法院,这可是我的救命钱!”当事人杨某在收到钱后十分激动。

杨某已年至花甲,但因家庭经济状况所迫,仍频繁外出务工补贴家用,几年前受被告雇佣在上海做泥工装潢,被告一直未给付劳务费2万余元,眼看生活越发艰难,无奈诉至法院。

“这可是我一大把年纪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啊,谁知道他一拖就是五年,实在没有办法才到法院来的”,立案大厅里,杨某无奈哭诉道。

考虑到此案虽标的不大,但是涉及农民工工资,为了尽快帮助当事人实现合法权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启东法院立即通过“绿色通道”快速分流至诉前调解室。

调解员陈学辉、刘雄健随即联系被告施某,引导其换位思考,体恤原告挣钱的艰辛与不易,又向其严肃告知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法律后果,最终双方同意以施某一次性支付2万元达成调解。随后,调解员趁热打铁,又以相同方式成功调解高某与施某劳务纠纷案。

营商沃土的耐心“浇灌人”

“案案都是营商环境”,这是南通市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启东分中心调解员姚培新的座右铭。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化在每一个案件中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被告经营一家建材经营部,2021年因资金需要向某银行申请贷款。某银行审查后于2023年发放贷款60万元,且已到期,三被告均未偿还,故而成讼。为妥善化解企民纠纷,维护金融机构及金融秩序的稳定,启东法院遂将此案委派至金融调解中心启东分中心进行调解。

调解员姚培新、陆军采用“背对背”调解方式深入了解了双方诉求。“我们不是不还钱,实在是遇到了困难,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回想这几年的难处,被告方数次哽咽。了解情况后,调解员随即联系原告,耐心劝解,讲明利弊,希望原告能体谅被告的实际困难,采用分期偿还的形式,给对方生存喘息时间,银行也能逐步收回欠款,真正化解此次纠纷,避免走到即使拿到一纸判决也难以兑现权益的地步。最后,双方达成长期还款协议,握手言和。

电影《第二十条》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案件虽小事不小,它关乎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办好“小案”,是民心所向,更是民心所望。

启东法院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深做实“抓前端、治未病”,不断完善多元解纷体系,提高矛盾纠纷“源头解决”“实质解决”“一次性解决”工作成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